大多数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着不同的性别,一出生性别就已经确定。然而,有些动物却不是这种情况,它们的性别可以改变,它们生命的前一部分是一种性别,之后,变成另一种性别,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序列性雌雄同体。

人类对性逆转现象的研究首先是从低等动物——大肠杆菌开始的。研究发现,大肠杆菌有雌雄之分,每当雌雄互相接触时,都会发生性逆转。此后科学家进一步发现,比细菌高等的生物,比如沙蚕、牡蛎、红鲷、黄鳝等,也存在性逆转现象。尤其是在鱼类中,性逆转现象很多。

黄鳝是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常见的一种能“雌雄互换”的鱼类。1944年,我国鱼类学家、淡水生态学家刘建康首次报道黄鳝存在性转变现象。刘建康在研究中观察到,黄鳝的性别与身长和年龄有关,个头小的大多是雌性,个头大的大多是雄性。而这些雄性,都是由产卵后的雌鳝转变而来的,且这一转变不可逆转。

也就是说,黄鳝从胚胎到性成熟期都是雌性。雌性性成熟产卵后,卵细胞败育,卵巢逐渐退化,分布在生殖褶上的原始精原细胞开始发育,形成精小囊。黄鳝的发育逐渐向雄性过渡,最终由雌变雄。

“一夫多妻”的红鲷鱼,也具有“变性”特征。当一个红鲷鱼群体中唯一的那条雄鱼死掉或被捉走后,用不了多久,鱼群中一条强壮的雌鱼身体就会发生变化,最终变成雄鱼,取代原来的“丈夫”。

人们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也发现,石斑鱼在初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产卵后随着年龄增长和个体长大,部分鱼开始由雌性转变为雄性,体内卵巢卵细胞开始萎缩,精巢精细胞逐渐发育,到了高龄后,全部转变为雄性。

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具体解释清楚生物性别逆转的机制。不过有人认为,鱼类的性逆转现象是为了最大程度地繁殖后代和使个体获得更多的异性刺激。通常在鱼群中,身形强壮者几乎垄断了与异性交配的机会,导致其他鱼繁育概率相对较低。但是对于能够性逆转的鱼类来说,它们有雌性和雄性两个阶段,于是具有繁育的“双重机会”。相比于其他鱼类来说,性逆转也增加了它们繁衍后代的概率。

生物的“雌雄互换”之谜,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探索研究。目前,鱼类性逆转特性已经被科学工作者利用,服务于鱼类育种或养殖生产,以获得高产,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动物雌雄互变之谜

图文简介

大多数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着不同的性别,一出生性别就已经确定。然而,有些动物却不是这种情况,它们的性别可以改变,它们生命的前一部分是一种性别,之后,变成另一种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