皑皑雪山,巍巍冰峰,茫茫雪原……在我国美丽广袤的大西部,存在着大片终年被冰雪覆盖的苦寒之境——冰川。在世人眼中,冰川,是净土、似仙境,但在研究者眼中,则是充满着危险与未知的极寒之地。因此,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冰川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领域。然而,事情总要有人去做,1957年,施雅风率先投身于冰川的考察研究。半个世纪中,他冲锋在西部无人涉足的雪域冰川,也冲锋在科研第一线;他建立发展了我国的冰川学事业,并将其一步步推向世界前沿。

施雅风是著名地理学家、冰川学家,是我国冰川学奠基人,开创和推动了冰川学、冻土学、寒旱区水文学和泥石流等学科的科学研究。他发展和完善了我国冰川学理论体系,摸清了我国冰川资源家底,领导推动了冰雪灾害理论与防治研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他发展和丰富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科学成果,将我国中纬度山地冰芯研究推向世界前列。

作为我国冰川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施雅风将其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他所钟爱的冰川事业当中。然而,与冰川的第一次见面,带给施雅风的并不是兴奋与新奇,而是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着祖国大西北的巍巍冰峰和茫茫戈壁,施雅风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如何把冰川的水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服务于祖国大西北的建设,从此成为了施雅风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1958年,施雅风主持建立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并率领考察队,先后对天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等地的冰川进行科学考察,在现在看来,要完成这一切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时更是条件艰难。设备简陋,没有登山靴,就穿高帮套鞋;没有轻便的羽绒服,就穿粗布老棉袄;没有精密仪器,就用手摇钻和罗盘;没有完整的地形图,就靠自己观察和航片判读;队员们缺乏考察基本知识,就以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就这样从无到有,施雅风团队开创、发展了我国的冰川学研究。由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历时24年,完成《中国冰川目录》12卷23册,获得了近5万条冰川30多项参数的系统信息,摸清了我国冰川资源家底,使我国成为世界各冰川大国中唯一全面完成冰川编目的国家。

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冰川的研究,中科院接受了施雅风的建议,于1960年在兰州建立“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并决定由施雅风组织领导工作。同年,施雅风领导了青藏铁路冻土考察研究,他指导学生周幼吾等人完成的论文集《青藏公路沿线冻土考察》为我国后来的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1964年,由施雅风和刘东生联袂主持的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由于其超强阵容和丰硕业绩,至今仍为中国地学界所称道,并被奉为野外工作的样板。1966年初夏,为完成成昆铁路定线的任务,他带领10多人到西昌地区调查泥石流可能对成昆铁路产生的危害和预防办法。

耄耋之年,施雅风又以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观点,对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年近90岁时,施雅风主持的“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和“中国冰川目录”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施雅风在病床上完成了与年轻人合撰的《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的审稿工作。他还出资建立科学基金,以表彰和奖励为冰冻圈科学作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作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施雅风一生致力于科研事业,他常说:“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他说到也做到了,69岁去南极考察,82岁到天山冰川进行科考,90岁仍亲力亲为。老一辈科学家这种为科研事业奋斗终生的热情与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施雅风: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

图文简介

施雅风是著名地理学家、冰川学家,是我国冰川学奠基人,开创和推动了冰川学、冻土学、寒旱区水文学和泥石流等学科的科学研究。其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他所钟爱的冰川事业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