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大棚瓜菜生产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渠道。但随着大棚农田种植年限的增加,不少种植者为了促进生产,增加肥料的使用,但却出现“越不长越施肥、越施肥越不长”的怪圈。这是因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土壤次生盐渍化造成的。

 

什么是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如何造成的呢?

 

土壤次生盐渍化亦称“土壤次生盐碱化”,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主要因灌排系统不配套,过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农业技术措施运用不当,也会加速其发展。大棚土地盐渍化通常是人为不合理的措施而引起的,比如:种植户为争取瓜果蔬菜高产,盲目增施化肥,大棚土壤经过多年的化肥积累,往往导致土壤积盐发生。当土壤中盐含量超过3%时,就造成了土地的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和土壤盐碱化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土壤盐碱化”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是次生盐渍化这个概念则显得非常陌生。那么两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土壤盐碱化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形成的盐碱化现象,而其中人为原因造成的土壤盐碱化现象就是次生盐渍化,也叫次生盐碱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危害是什么?

 

对于大棚种植而言,当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后,化肥施入土壤中,大约只有少部分被瓜果蔬菜吸收,而绝大部分的肥料会随水流失或被土壤固定。因此,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土壤不仅会导致瓜果蔬菜存活率低,还会造成作物大面积减产、品质恶化,直接影响瓜果市场供求。

除此之外,土壤次生盐渍化在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也非常多见。不仅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更是会造成土地的荒漠化问题。

另外,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给地下水带来诸多影响。由于地下水超采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沿渤海、黄海的沙质和基岩裂隙海岸地带,发生海水入侵,在有咸水分布的地区出现咸水边界向淡水区移动的现象。

 

如何破解土壤次生盐渍化难题?

 

大棚土壤缺少雨水淋洗,养分经常随蒸发水移到表层。施用过多的肥料,如果不能全部被植物及时地吸收利用,就会在土壤中很快地积累起来。因此,破解土壤次生盐渍化应当以防为主,综合治理。

就一般的种植而言,对于已经形成盐渍化的土壤,首先要清除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等有害物质,降低土壤溶液的浓度,减轻无机盐离子对土壤中根系的危害。具体的方法,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溶解析出的盐分,再将水分排出地块以外,反复进行。

利用种植的间歇期,农户可以种植苜蓿、绿豆、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种植该类作物的好处是可以随时拔出,作为牲畜的饲料使用。

种植户使用的肥料,通常有有机肥、化肥和生物肥等。增加有机肥比例,降低化肥等无机元素的释放比例,采用多次少量的施肥方法,既可以增加化肥的利用率,又可以有效地防止盐渍化现象的发生。

如果土壤PH酸碱度偏高,达到7.5以上时,可以对土壤增酸压碱。

防止大棚土壤盐渍化还需要重视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壤疏松、透气,保证种植物扎根牢固,并能够对养分和水分进行充分的吸收。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土壤次生盐渍化难题如何破解?

图文简介

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大棚瓜菜生产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渠道。但随着大棚农田种植年限的增加,不少种植者为了促进生产,增加肥料的使用,但却出现“越不长越施肥、越施肥越不长”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