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是人们取火的手段之一,它的出现为人类取火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那么,火柴是如何被发明的呢?

据文献记载,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法国化学家钱斯尔发明的,人们将它称为“盗火神”。那根火柴又粗又长,棒的一端涂有氯酸钾、蔗糖和树胶,使用时将它与浓硫酸接触即可燃烧。这种方法比用火石火刀撞击要方便得多。可是这种火柴的价格过于昂贵,而且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容易造成事故。后来有一位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了硫磺,贮存起来备用。需要时,把它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及至后来,这种引火的东西进了店铺,成了商品,大批量地生产、供应,于是便更名为“火寸条”。

火柴的真正问世,其实是磷头火柴的使用。当火柴被马可波罗传到了欧洲,硫磺引火的原理就在欧洲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与扩展——从黄磷火柴到普鲁米辛火柴,接着出现无磷火柴。1830年,法国的索利亚和德国的坎默洛又对火柴进行了革新,用黄磷、硫磺和氯酸钾混合原料制成现代火柴。1845年,人们又发明了用红磷作为火柴头的安全火柴。之后,现代火柴传入我国,被国人称为“洋火”“番火”,直到现在,很多地方的方言里还留着这种称呼。

火柴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而你知道为什么火柴一划就着吗?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化学原理呢?

众所周知,火柴包括三部分:火柴头、火柴杆、火柴盒。

1、火柴头:火柴头中主要含有氯酸钾(KCIO3)、二氧化锰(MnO2)、硫磺(S)以及玻璃粉、胶和其他辅料等组成。

2、火柴杆:火柴杆多用浸入磷酸铵(使火柴燃烧时余烬不易落下而保持较完整的焦棒)的松木条加工而成,靠火柴头的一端涂有少量石蜡。

3、火柴盒:火柴盒两侧的摩擦层主要由红磷(P)、三硫化二锑(Sb2S3)、玻璃粉和胶等调制涂刷而成。火柴着火的主要过程是:(1)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磷燃烧;(2)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3)氯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与硫反应;(4)硫与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引燃石蜡,最终使火柴杆着火。

近年来,由于现代工具的发展,很多人使用打火机而逐渐淘汰了火柴,导致火柴产量和销量锐减。但由于火柴价廉和便于携带等优点,仍为一些所喜爱。也许在不远的将来,火柴也会如火镰、燧石那样完成其历史使命。但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第一个伟大胜利的延续,它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空间,伴随着历史,走过一程又一程。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火柴为什么一划就着?

图文简介

据文献记载,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法国化学家钱斯尔发明的,人们将它称为“盗火神”。那根火柴又粗又长,棒的一端涂有氯酸钾、蔗糖和树胶,使用时将它与浓硫酸接触即可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