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美丽的“粉色精灵”在新疆一处正在施工的国道上安家落户、生蛋孵卵。为了不惊扰它们,全天200多公里的新疆国道218线墩麻扎至那拉提高速公路工程三次停工。这些“粉红精灵”到底是谁呢?原来,这些“粉色精灵”是粉红椋鸟,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新疆是它们在我国境内唯一的繁殖区。它们外貌上形似八哥,背部和腹部有着粉红色的绒毛,余羽棕黑,长相喜人。而且,雌鸟和雄鸟的长相大有不同,雌椋鸟看起来有点土,浑身暗淡没有光泽;而雄椋鸟要洋气很多,头上顶着漂亮的头冠,就像戴了一顶漂亮的小帽子。
作为一种夏候鸟,每年5~7月,粉红椋鸟就会成群结队地迁徙到新疆西部繁衍生息,冬季则飞到欧洲东部和中亚过冬。它们喜欢在石头堆、崖壁缝隙处筑巢繁育,每年只繁殖一代,孵化15天后雏鸟破壳而出,6月底至7月中旬,幼鸟相继出巢,9月至10月,幼鸟跟随成鸟迁徙越冬。
它们以蝗虫为主要食物,且食量惊人。在育雏期,成鸟每天能捕捉三四百只蝗虫,进食数量在120~170只。有时一天捕食的蝗虫重量能超过它们自己的体重,是有名的“捕蝗能手”,可以保护草场免受蝗害,因此,也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作“草原铁甲军”。除了吃蝗虫,它们还捕食螽斯、甲虫、蟋蟀、地老虎、家蚕、蚱蜢等多种昆虫。
过去,在椋鸟分布地区,农牧民曾经大量使用杀虫剂去消灭蝗虫,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也降低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专家发现生物防治效果可能会更好,就试着利用粉红椋鸟灭蝗虫,通过人工招引确实能够有效地控制虫害。一只粉红椋鸟可以保护两亩草场避免蝗害,远优于农牧民使用昂贵且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杀虫剂,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牧业生产的双赢。
现在,为保护这些“灭蝗功臣”,新疆各地先后在草原上搭建各类鸟巢,建立椋鸟保护和培育繁殖基地,为迁徙至新疆繁衍生息的粉红椋鸟提供安定、良好的自然环境。
“为鸟让路”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权衡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尊重自然,更是尊重人类自己。当鸟儿可以在青山绿水间自由翱翔时,人类也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