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不仅仅是说那些姹紫嫣红的植物,也有许多神奇的动物,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规律的激励下,它们各自进化出能自我保护的“保护色”,帮助它们在大自然中生存和繁衍。

那么何为保护色呢?在生物学上,保护色其实是动物防御性行为的一种体现,是指动物改变自身体表的颜色,使其与周围环境相似,以保护自己免于被发现。保护色主要起隐蔽自身、躲避敌害和便于觅食的作用。

从飞鸟到游鱼,从昆虫到大型走兽,保护色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有许多生物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中保全自己,免遭凶猛动物的伤害。生活在草丛中的蚱蜢,具有草绿色的外表,便于伪装。生活在雨林中的长鼻角蛙则会藏在雨林的落叶丛中,在躲避天敌的同时,悄悄盯着自己的猎物。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北极熊,也凭借着自己的保护色获得了捕猎的便利。动物们不仅善于利用保护色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还有一部分动物更是高明地学会了变色。被称为“变色龙”的避役,依靠皮下多种色素块,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以躲避外敌的袭击。

陆地上的动物各有绝招,生活在水中的鱼也会巧妙利用身上的色彩来保护自己。比如生活在海水上层的鱼,如鲱鱼、金枪鱼等,脊背大多是浓青色、青铜色或黑色, 腹部和两侧大都是银灰色或白色。当这些鱼的敌人——猛禽或凶猛的鱼类,从上向下看,鱼背的颜色同深色的海水相似;从下往上看,鱼肚色同淡色的天空颜色类同。生活在海底的鱼,身上的颜色往往同海底的泥土、岩石和水草的颜色混成一片;各类不同的斑纹,加上暗色的背景,会使鱼的轮廓不清,这样它的天敌就难以发现它。如:比目鱼常常单独栖息在海底的沙滩上,它身体的颜色是灰色中带有一些橄榄色,看上去很像褐色、黄色或黑色的大理石花纹,和周围的泥沙和石砾很相似。这样的巧妙伪装,不仅能躲过敌害,还能方便其捕食。

保护色的巧妙之处远不止这些,即使是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保护色。如生活在池塘的青蛙,背部是绿色的,而生活在山涧石块上的棘胸蛙,背部则是深褐色的。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动物的保护色

图文简介

我们常说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不仅仅是说那些姹紫嫣红的植物,也有许多神奇的动物,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规律的激励下,它们各自进化出能自我保护的“保护色”,帮助它们在大自然中生存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