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二届亚洲微重力会议在珠海开展,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等主办,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空间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联合承办。会议同期展开了“空间科学”科普珠海行活动,期间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育人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微重力研究有怎样的意义?

 

王育人:研究微重力科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国际空间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就是为人类迈入月球、火星等深空,做好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微重力科学实际面对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深空探索问题和宇航员的生存问题,甚至是人类长期到外星移民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通过一个特殊的、没有重力的极端物理环境可以认知到地球上科学无法认知到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比如,当人类刚刚开始迈入太空的时候,我们发现宇航员在太空中,六个月的骨质流失量相当于地面上一个成年人三十年的骨质流失量。那么这样一个特殊的现象,使得科学家开始利用空间去研究,通过对比环境去研究,这样的骨质疏松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人们可不可以通过这样的科学探索,把宇航员在太空的健康问题彻底解决呢?

 

新华网:科学家在从事微重力研究的时候,需要什么设备或装置来保证在重力环境中微重力研究的数据准确性?

 

王育人: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有一个叫做落塔的装置,它的地面高度有80多米,实际高度达到百米,落塔可进行流体物理、非金属材料燃烧、液体管理等微重力实验研究,为诸多学科的科学家们进行微重力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新华网:作为科学家,您在面对科研中的困难时是如何克服的?

 

王育人:科研的道路,实际上是非常寂寞,也非常曲折的,绝对不是一条阳光大道。驱动科学家们往前走的源动力就是对真理的追求,或者是说对科学的好奇心。其次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王育人:微重力研究助力人类走向太空

图文简介

研究微重力科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国际空间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就是为人类迈入月球、火星等深空,做好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