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十二届亚洲微重力会议在珠海展开,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空间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联合承办。会议同期开展了“空间科学”科普珠海行活动,期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俐接受新华网专访,解读热毛细对流现象。

新华网:什么是热毛细对流现象?

段俐:热毛细对流是由表面张力梯度驱动的流动,在空间失重条件下是主要的自然对流形式。

热毛细对流是影响空间流体热、质输运过程的主要因素。

新华网:液桥是什么?和热毛细对流现象有什么关系?

段俐:液桥是两个圆柱体中间搭夹了一段液体,中间的液体形成了一个“桥”,而这个“桥”就叫液桥。液桥形成后,让一端的桥柱加热,处于高温状态,让另一端的桥柱处于低温状态,使得液桥两端形成温度梯度。这种温度梯度形成之后,在液桥表面就会形成一个表面张力梯度,这种表面张力梯度就会引起液桥内部流体的流动,从而产生热毛细对流。

新华网:据了解,中国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空间站,届时在空间站上会不会进行有关流体研究的实验?

段俐:空间站的首批项目就有七项流体实验。其中三项与液体界面及其流动相关的研究项目。其实大部分的空间实验是不需要人操作的。通常实验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种是按照我们在地面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另一种方式是我们会根据空间站上的实验结果,在地面进行数据分析之后,确定下一组实验怎么做,然后通过数据注入把实验新参数、程序上传。当然,空间站上有宇航员之后,宇航员的参与对实验的操控将会更加灵活。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段俐解读奇特的热毛细对流现象

图文简介

近期,第十二届亚洲微重力会议在珠海展开,会议同期开展了“空间科学”科普珠海行活动,期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俐接受新华网专访,解读热毛细对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