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瑾,1934年11月出生于江苏如皋。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后出国留学。是我国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她的一生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在构造变形过程和机制、构造物理理论方法和实验、地震机理和预测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学术造诣享誉海内外。她提出的相关理论为我国的地震预测研究走向物理预测开拓了重要的方向。
作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她认为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在野外科考时,她带着学生们“翻墙攀高、采花照相”。野外作业辛苦,但在学生们的印象中,她总能用“小姑娘般的银铃笑声”感染其他人,因此,在学生们眼中她是位和蔼可亲的“80后老太”。
在学术研究上,马瑾始终坚持“一线”“一手”——一线调查和一手资料。国内外多个典型褶皱区、四川石油会战区、新丰江水库地震现场以及邢台、海城、唐山等多个强震现场,都是马瑾曾进行野外调查的地方。马瑾关于褶皱和断层成因机制及应力场的实验研究,在构造地质研究中具有开创意义。她参与的“断裂——地块系统变形特征、物理场演化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等课题研究对我国地震构造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她领导的“构造变形与地震成因机制及地震前兆”实验研究和她提出的“亚失稳理论”为地震的物理预测研究开拓了新思路。
除了对科学事业孜孜不倦的挚诚态度外,马瑾也从未忘记自己作为女科学家的独特使命。她专门给年轻女科技工作者开出“药方”:科学研究其实是很有趣的,只要你有好奇心,什么时候学习和努力都不晚。只要赶走了脑子里的“男尊女卑”,又有好奇心,肯坚持,巾帼就会超过须眉。她也时常在呼吁社会给予女性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关注上奋力奔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2018年8月12日,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因病逝世,挥手告别了她奋斗了一生的地质舞台。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