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已经这么厉害了,以后还有人类什么事吗?我要选个什么样的工作才能保证不会被AI取代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秦曾昌回答说:随着技术的发展,重复性的、技术含量有限的工作被替代是显而易见的趋势。但是这样的替代过程将会是缓慢而有步骤的,所以要及时的去接受这个变化,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去适应新的时代。

 

 

 

以下为秦曾昌演讲实录:

 

人工智能是最近最火热的一个词,但对于我们这些做人工智能研究的人来讲,这个词也许火了大概20年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其实一直很平稳,直到最近几年,整个社会对它产生了巨大的关注。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作为人工智能科学家,我身边的一些有趣的事情;第二,我的研究里一些有意思的部分,是关于自然语言的;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这个观点,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抢走我们的工作。

 

(演讲嘉宾秦曾昌:《人工智能会抢走我的工作吗?》)

 

一般我说我是做人工智能的时候,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是做机器人的。在男性眼里,你是做很炫酷的机器人。

 

(在男性眼里,做人工智能是做很炫酷的机器人。)

 

在女性眼里,你是做很优美的机器人。

 

(在女性眼里, 做人工智能是做很优美的机器人。)

 

但是实际上我是做数学的。很认真地告诉了大家,这个就是我们真正用的讲义的一部分,这是关于EM算法核心的部分。

 

(实际上, 做人工智能是做数学的。)

 

我们每天都在想如何把这些数学模型做好,再通过程序实现。 当然我们也做了很多艺术化的工作,比如把饼图画得更圆一点、用不同的颜色,这似乎是我们唯一的艺术追求,但实际上我们的追求还是要更大一点的。就我个人来讲,虽然我是人工智能科学家,但其实我还有另外的一个梦想: 我想做一个会写程序的演员。

 

(作为人工智能科学家,我还有另外的一个梦想,我想做一个会写程序的演员。)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特别希望对人工智能做一些科普,但只有最近这两年的机会稍微多了一些,同时我还得到了一个特别神奇的、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机会。

 

我有一个朋友在拍爱情都市剧,请我去做科学顾问,还差点给我安排一个角色。这个电视剧演的是一对恋人,其中男主角因为登山事故,摔了下来,大脑不能用,但身体可以用,男主有一个非常疯狂的人工智能科学家父亲,把男主整个大脑替代成了所谓的人工智能,之后又发生了一连串的或有趣,或感动,或无厘头的事情。

 

 

我在剧组的工作是要告诉演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演员老师,人工智能科学家应该怎么演,我去了剧组聊了整个一上午,最后大家也没有对怎么演这个事情达成一个统一的建议,结果倒是我拿去的好多paper(论文)和草稿纸,当成了道具背景。

 

我对人工智能这件事情这么有兴趣,来源于我的一些经历,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从小学开始就对自然充满了探索的精神,什么事情都想知道“为什么”。

 

 

小学的时候我认真地研究过太阳从什么地方升起的,我发现它不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是有角度的,有的时候是东北,有的时候是东南。
 

初中的时候学平面几何,大家知道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其对面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二分之一,我花了大概一天的时间,想证明15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其对面的直角边是斜边的四分之一。最要命的是我爸还鼓励我证明,虽然他也知道这根本证不出来,后来到晚上他才说你的命题是错的,来咱查个表,可以求sin值。

 

到高中的时候,我看到一本书叫《从一到无穷大》,今年清华大学校长给每一个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送了一本书,送的就是这个。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现代物理中很重要的内容,包括相对论。

 

这些事情促使我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研究、做什么样的事情,既能探索未知,了解背后的东西,还能做一些工程类的工作去改变生活。
 

科学和工程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想知道是为什么;工程或者说技术是知道为什么之后,重新再造一些没有的东西去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两点有没有可能更好的结合呢?人工智能就是。

 

后来我学了人工智能专业,我的关注点或者说想重点研究的,是自然语言的理解。我们平常说的话叫自然语言,人类能用自然语言沟通和交流,而计算机使用的是计算机语言。 “机器”能被称为“智能”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大家应该看到很多关于AI的文章里提过—— 就是要通过图灵测试,而图灵测试的本质就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

 

维特根斯坦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对语言的考虑是这样的:如果人类不存在交流,那语言是不会存在的,我们语言存在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我在跟你进行谈话的时候,其实是把我大脑里的图像通过语言不断地描述给你,你在你的大脑里边重构出这个图像。 我们两个人脑袋里的图像越相似,说明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越有效。

 

 

那么如何通过计算的方式去理解、再造人类的语言,就成为人工智能的研究里边很重要的一块。这背后的研究我们叫 “语义鸿沟” ,大家可以把这个词记住,以后你再遇到人工智能专业的人,只要说这四个字,对方就会觉得原来你是懂的。

 

语义鸿沟指的是计算机看到的东西都是字面的,无论图像还是自然语言,只能识其表象,但对其背后的语义、所表达的内容就不懂了。人们沟通的是语义,计算机沟通的是表面,如何在两者建一个特别好的桥梁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大家可以看一下一般来说机器是怎么做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个计算机所,号称是世界上做AI做得最好的研究中心之一,这里有一个机器人接待员,我曾经问过他问题:

 

 

Where is the bathroom(厕所在哪儿)?

Please go left and the bathroom is behind the stairs(你可以看到最远处有个楼梯,厕所在那个地方).

  

Who can tell me what to do(谁可以告诉我要做什么)?这句话大概啥意思,没什么意思,我瞎说的。那只是一个合规的语法。

Sorry,I cannot follow your question(对不起,我不明白你的问题).

  

Are you stupid(你是傻瓜吗)?大家可能经常会对人工智能做这件事。

That is not the reason to insult me because I am not human(你不能因为我不是人你就侮辱我).

  

Sorry(对不起).

That is okay(没关系).

 

 

整个问答是非常漂亮,而且是非常整洁的一段对话,你可以认为它真的具有一定的智能。 但是它懂自己在做什么吗?它是不懂的,这是关键所在。

 

现在的人工智能都是在模仿表象,其工作原理和人类大脑工作的原理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工程学的方法。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我们想飞上天空的时候,最早是学习鸟儿,但是实际上没有哪个飞机翅膀是像鸟一样上下拍打着的。我们在了解到鸟儿飞翔背后的工程学原理之后可以造出飞机,这就是工程学的方法,类似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做一些文本生成的工作,让计算机达到语言沟通的效果。也许计算机并不懂或者说并不知道要生成的是什么,但它生成的东西很漂亮。

 

比如这是我们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诗。

 

 

“白露亏于沥,青山照水开。夜来风不动,明月见楼台。”还不错,“满怀风月一枝春,未见梅花亦可人。不为东风无此刻,世间何处是前生。”写得还蛮有意境的。这些诗辞藻非常华丽, 但是这位“诗人”并不懂自己在干什么,“他”碰见了“远望”就接“凭阑”,看见“春花”就是“秋月”,这是因为“他”所有的训练语料都是从古代的大诗人们的作品里得到的。

 

同样的思想也可以用到网购买家评论生成里。我们从淘宝或者亚马逊网站上找了很多人的评论,用这些语料作为训练基础来生成评论。比如关于衣服的:“这个宝贝物美价廉,质量不错,穿起来还行。”“穿起来很好,显瘦又便宜。”这些都是机器生成的,我们可以通过评论里潜在的规律做成这样的工作。

 

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上周做的工作,我们用《中国有嘻哈》里的歌词为语料库生成了一些新的Hip-hop的歌词,我试着读一下。

 

“我的宝贝,做好准备,做好匹配,Armani的香味,弱肉强食快速的车,昏暗的灯光不用白色,Bling的也有两个,但我总是浅灰色。”

 

读得不好,毕竟不是专业的。

 

我们用的歌词本身是其他嘻哈歌手写好的,我们只需要把合适的词进行拼接以及找到合适的韵脚。这仍然是一种行为模仿,我们,甚至写歌词的AI,并不懂什么叫Hip-hop,也不懂歌词在说什么,但是有了大量的语料和训练之后,AI就可以生成这些歌词。

 

在这个生成的过程里“训练”是避免不了的,这跟人类似,人的教育其实也是一种训练。 机器学习就是通过在大量的语料中找到规律。我们人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对我们传统的教育有很大的批判,很多教育本身也是在死记硬背,也是去找这种的规律。

 

 

以前我们觉得很多不需要智能的事情可以由机器替代,跑得不够快有车,飞得不够高有飞机;稍稍有智能的工作只能由人来做,比如点餐,收银,酒店退房。但是做这些工作的人没有充分地发挥出作为人本身的特点,类似的工作在AI时代都是有点“危险”的,很容易被取代。

 

那什么样的工作会稍好一些?可以先简单地考虑一下我们的教育和机器的训练之间的区别。

 

学知识,受教育,其实我们想学的是背后的道理,想做的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变得有创意、有创造性。 但二战以后大量的教育其实主要为了一件事,就是工作。

 

比如说我们考虑选什么专业的时候会首先考虑以后的工作前景如何,社会需要律师学校就“生产”律师,需要工程师学校就“生产”工程师,需要医生学校就“生产”医生……每一个人就像白纸,在学校被印上了不同的名字,到社会上从事不同角色的工作,这是工业化的教育。

 

相对的,农业化教育就是因材施教,把每个人当成一棵小树苗,给予土壤、灌溉,让他们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农业化教育对人的特性、灵性、创造性,都是一种更好的培养培养方式。

 

以前的工业化的教育跟AI训练的区别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是可以被AI替代的。AI时代来临之后, 需要由人来完成的工作一定是非常具有创造性,是具有温度或者是温情的工作,这一点是以前的机器或者人工智能还做不到的事情。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家里的小朋友去上幼儿园,你会觉得幼儿园的老师太多了,孩子受到了太多的关心吗?这个社会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去做互相关怀的人文型的工作,但是机器所提供的是冷冰冰的、流程化的工作。所以某些工作会被代替,但 某些新的工作也会产生,人们把一些特别简单的事情渐渐地交给机器,从这些工作里解放出来,可以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在古代社会男耕女织,而我们今天有幸坐在这里听演讲,能做科学的工作、做艺术类的事情,就是因为我们不用回家种地、不用回家织布了。这是现代社会为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们应该接受,而且非常热情地去拥抱这些事情。

 

李开复老师在TED演讲里提到AI会给整个社会的情感带来变化。未来的社会需要机器和人更好地融合,人要做更多有温情的工作,这种温情也许会反过来影响到机器。

 

这个例子来自日本,大概在今年春天的时候,很多家庭用的小机器狗正式地退役或者说正式死亡了。很多主人把他们的机器狗放在庙里,请和尚或者法师做了一场所谓的葬礼,代表着人们对机器的关怀。在未来,我们和机器之间的关系可能也需要有情感的融入。

 

主人把他们的机器狗放在庙里,请和尚或者法师做了一场所谓的葬礼。

 

有了人工智能,也许未来我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很多事自己不用做,都交给机器,而我可以当一个像黄渤一样的演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高,年轻人将有更多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想告诉大家,这是“end of the talk”,我的整个报告结束了,但人工智能时代,才刚刚开始。

 

不知道您准备好了没有?

 

谢谢大家。

 

(演讲嘉宾秦曾昌:《人工智能会抢走我的工作吗?》)

 

小彩蛋

回味一遍rap

配上音乐更魔性

嘻哈歌手就此诞生

 

在“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后台回复“演讲”,或者点击菜单栏“演讲”,即可看到更多科学家演讲。

 

 

我用人工智能写rap和诗,但我想成为一个黄渤那样的演员| 秦曾昌

图文简介

随着技术的发展,重复性的、技术含量有限的工作被替代是显而易见的趋势。但是这样的替代过程将会是缓慢而有步骤的,所以要及时的去接受这个变化,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去适应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