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抵达未知的疆域?学了很多创新理论,就能做好创新吗?怎样才能把创新应用到实践中?李象益,这位老科技馆馆长、卡林加奖获奖者,将带领大家一起向创新思维出发,向未知出发。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卫星,一件件科技进展不断告诉我们:思维不能只循着老旧的模式,这个时代需要不断突破,不断探索未知。
以下为李象益演讲实录:
我要先让大家看一个图,大家注意这个图上有几个红点?
5个。大家都注意到了。
现在我要问:刚才那两个手有什么问题?
两个手都是六指, 是不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非注意盲视” 。你注意红点了,就没有注意手。也是基于这个原理,魔术师可以欺骗我们的眼睛,把我们引到一个思维的“邪路”上去,这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就很难发挥了。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怎样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呢?
我先做一个实验,或者说做一个表演。这是我在比利时的一个科学中心TECHNOPOLIS带回的塑料袋。先把塑料袋的一边捆上,怎样能把这个塑料袋吹起来?可能传统的思维就是“不能漏气”,使劲吹,但是你看,吹不起来。
先把塑料袋的一边捆上,使劲吹但是吹不起来。
那怎么办?这就必须要有创新思维。什么创新思维?换一个办法来吹,把它裂开一个口子吹。自己拿着使劲吹,看,吹起来了。
把塑料袋裂开一个口子吹,拿着使劲吹,吹起来了。
为什么这样反而能够吹起来?因为裂开了一个口子,就形成了一个局部的流场,就有流动,塑料袋里的流速高,流速高就压力低,而外边实际上是静止的,没有速度但是它压力高,所以气流被引进去了。这就是流体力学里有名的伯努利原理。基于这个原理,和这样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就能把塑料袋吹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要求: 第一,要有创造性思维,第二,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
说回创造力的话题。什么是创造力?在我看来, 创造力有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知识和技能;第二个,创新人格,就是创新的品质,比如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达到目的,等等,都是创新人格;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有创新思维。
(创造力有三个要素。)
关于“创新思维”,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颠覆传统的思维方式。比如人工智能,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像上面这张图,我们一般人都认识,按照常规一看就知道,这个男人是国王,旁边的女人就是王后。但是人工智能不认得,它要按照逻辑思维和相关思维才能认得。它的认识办法是:首先,国王是正国级的男人。然后呢?正国级的男人减去一个男人就是正国级,再加上一个女人就是正国级的女人,也就是王后。
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和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当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很多思维活动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我们再来看迭代思维。
这是美国的一个创客活动Exploratorium上展出的作品,创作者把很多元素加到一起,有齿轮,有拖轮,有动势能的转换,等等,同时还是把几组都拼到一起,可以说是一种链式反应,或者说有链式思维。更重要的是,还做到了大家的智慧可以合作共享。这种迭代思维在创新活动当中极为重要,我把它叫做 “迭代思维+” ,你可以加上链式思维,群体思维,等等。
还有逆向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人掉到缸里出不来了,司马光很聪明,把缸打破,把水放了,人就救出来了。这就是逆向思维。
我们知道伟大的电磁学家法拉第,他当时在人类第一次发明了电以后,电通过一个磁场的时候,磁针就在摆动,他就说电可以产生磁,反过来他说如果逆向思维的话,磁一定会产生电。所以从这个思维他经过了十年的努力以后,他通过一个磁力的线圈,最后把一个金属棒放在里头,实际上在运动的过程当中,两边的电表就突然不动了,就产生了电流,所以他坚信逆向思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路径。
(法拉第与电磁感应。)
另外,跨界思维也很重要。
比如,一个自行车手,如果在比赛过程当中要喝水,拿杯子就要耽误时间。于是有人设计了一个新的喝水器,在车把上,一捏,水自己就喷到嘴里来了。这个其实是模拟了心脏瓣膜的结构,心脏一挤,血液就出来了。你看,一个自行车运动员,他都要用上心脏瓣膜这样的跨界思维。
还有什么?还有相关性思维。
还是以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是怎样识别语言的呢?我们做了一个实验:两个人同时听一个故事,一个是用英语讲,一个用俄语。我们知道,从词汇的角度来讲,英语和俄语没有什么相关性,但是在这个实验里用到了核磁共振,被试者躺在那儿,戴了核磁共振的帽子做实验。然后,在听这个故事的过程当中,可以观察到,语言的背后产生的核磁共振,实际上它的电磁波的趋势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们存在相关。
这种相关并非体现在词汇,而是语义。所以,现在这种人工智能的发展,它所具有的相关性,是一种深层次的相关性,这个相关性跟语言没有关系,而是语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随着时代的发展,创造力也在逐步地深化,在这个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大的变革。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我们中国人非常值得骄傲的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我们以其中的“量子纠缠分发实验”为例。这个实验,就是在墨子号卫星上,由光量子的发射器,同时发射一对纠缠的量子。所谓“纠缠的量子”,就是它发出的这一对量子,它是有矢量的,比如量子A,它的矢量方向是正的,量子B的矢量方向就是负的,是往下的,而这对量子在任何时候、任何距离(比如千里之外,甚至万里之外),它们两个都是纠缠关系,联系在一起,这就叫量子纠缠。同时发射这对光量子以后,我们知道在两个地方,分别在青海的德令哈和云南丽江,当德令哈知道了它收到量子A以后,它就说“我收到A”,告诉丽江的B,说“我已经收到了A光量子了”。这种传播速度是现在传播速度中最快的。
量子纠缠实验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也就是“态”的概念。我做一个比方,比方说一个女孩子,她生了一个儿子,当她一生下这个孩子的时候,她在千里之外的妈妈就变成了外婆,这就是“态”。如果你再说“我生下这孩子,告诉外婆去”,这个传播速度要比那个“态”的变化速度差太多了。这个“态”实际上就是量子纠缠的,预示着将来的传播速度问题。一旦它进一步研究成功并实现,那么未来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大概谁都不会知道。
(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是未来创意时代的发动机。)
那个时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会受到巨大的挑战,因为最大的速度已经不是光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量子纠缠可以说是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代表之一,也是未来创意时代的发动机。
了解和掌握多元的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我们要在实践中去运用和磨练。怎么样去磨练呢?现在有一本书叫做《设计思维》,它说,创新思维是有方法可循的。
那么,第一个办法是什么?那就是: “需求拉动”起决定作用 。如果你想产生创新思维或者是创造力,首先要有需求的拉动。
比如,有一个小朋友,他在做核磁共振实验,检查去了,他一进屋一看黑洞洞的,当时吓得就哇哇大哭,不愿意再做了。于是他的母亲就说,那不做检查这不行,拿绳子把他捆起来。
大夫说,捆起来绝对不是办法,于是,大夫产生了个逆向思维——怎样让孩子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呢?他就到幼儿园去调查,一看,幼儿园里布置的都是花花绿绿,五彩缤纷,于是他受到了启发,回来以后把核磁共振这个检查室也布置得花花绿绿。第二次把孩子叫来,孩子一看就高兴了,“嘣”一下自己就跳到这个床上去,然后顺利做完了实验。做完实验,他就“嘣”地跳下来,跑到他妈妈身边,他妈妈问他,你有什么感想?他说,妈妈,我明天还要来。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大夫他经过了实际的调查,也就是需求调查,用户体验需求分析,形成了一个创意。所以,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开发,首先要把需求搞对。
第二个办法,一个重要的思路,或者创意,它要产生成果,才是创造力的体现——也就是, 你光说不行,你的这种思维必须做出一个结果来 。这正是现在“创客教育”的理念,就是要产生一个创意,然后再把它产生成果。
我愿意用戛纳电影节的一个两分钟的电影短片来展示下。这个电影的名字叫做《黑洞》。
这个短片的精彩就在于,作者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人性的那一种贪婪描述得淋漓极致。
我们当前正处于信息时代,正走向创意时代。创意时代需要创新思维,这也是丹尼尔·平克说过的“决胜未来的六种能力”的其中一种。可以说,现在核心的问题是:具有人文情怀、具有社会责任感同时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学会变换思维方式,并且努力在实践中运用,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创造力。
让我们共同向创造力进军,谢谢大家。
(李象益演讲现场。)
这次李象益的创新思维分享就到这里了,后续我们还会为大家带来刘炎林和崔凯两位科学家的视频+图文回顾,欢迎持续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