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罗碗。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PhD的家常做法。
首先我们准备本科生若干,尽量选择愿意科研的学生,同时绩点越高说明其品质越好。在准备好的学生中加入6门研究生课和约100篇论文反复浸泡、抓洗,这一步是为了 洗去本科的骄傲、用领域基础知识将学生腌制入味 ,否则容易出现科研味道不深入、科研脉络不清晰的问题。
视(学校的)个人口味,还可以加入英语、安全、教育等课程。每当看到论文被吸收,就继续 加入适量论文继续揉搓 ,这个步骤需要在整个制作PhD的过程中重复。一般来说,制作过程中会逐渐产生一些论文,注意随时将学生发表的论文捞出备用。
接下来两年之内,用 QE炸锅进行一次油炸 ,(QE, Qualifying Examination,类似小型答辩),将炸坏的学生挑出扔掉,剩下的学生和所有配料一起放进学术研究蒸笼大火蒸数年。
最后用OD炸锅复炸,(OD, Oral Defense,最终的答辩),还保持完好的学生就可以装盘了,周围用发表的论文进行摆盘。
这样,一道外焦里嫩的PhD就做好了。
虽然以上描述有点不正经,但基本就是我们学校(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NTU)的读博流程了。因为我才刚刚过QE,所以后面的细节其实可能不够清楚,不过大致上还是知道的。
在我看来读博的生活基本都差不多的,不同专业差别不大(至少理工科差别不大),倒是不同学校不同导师间的差别非常大。我们做算法的就是在电脑上敲敲敲,电子电机学院、计算机学院乃至生物学院都有做图像识别这个方向的,实验过程也乏善可陈,干脆直接抛开具体的学院和专业,讲讲我们大学和我们实验室的情况好了。
为什么要读博?
我决定读博并没有经过了什么从“大一就开始的规划和深思熟虑”的过程,而是在大四的时候看到有教授招博士生,去聊了之后感觉研究方向还不反感、教授很亲切,再加上喜欢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就这么着去读博了。
虽然当时有人打击我,“连研究的什么东西都没搞懂,也没有学过相关知识,怎么敢去读博”,也有很多网上的文章说“如果不是对科研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应该读博”,但我最终还是读了,而且至少到现在都觉得还不错。
回过头来看,基础知识都是能补上的,而且很多博士生做的方向都和本科/研究生学的大不相同, 最重要的还是对课题有认同感 ,读博已经够累了,如果一直做一个自己觉得没价值的事就太煎熬了。
说到热爱,虽然世界上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是美好的理想,但现实中这样幸运的人并不多;那像我这种人,什么都不喜欢,难道要待在家里啃老吗?对于要做的事,只要不反感,并且觉得相应的生活(工作强度、报酬、业余时间等等)能接受,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读博不是非常赚钱的事,我们在读博士绝大部分比在工作的本科同学穷太多了。就算是毕业之后,看起来教授收入挺不错的,但博士毕业能做到教授的又有几个呢?钱这一点在决定的时候还是很需要考量的。
我知道有不少是从大一就立下志向、大二大三努力申请实习交换、大四四处投简历面试、最终得到神级offer的人,他们很厉害,可惜我不是,我更多的是一个走一步看一步的人。
走一步看一步的我。作者本人。
但是普通人也是要活着的呀,在自己能触及的范围,尽力遵从自己的心吧。只要 可以接受不那么富裕的生活 (家里经济条件很好的不用考虑)、 较为忙碌的工作 (随着大城市加班时间越来越长,读博比起来也不算最累的了) 和既定的研究课题 (可能在读博过程中跟导师讨论、修改),大可以多找几个教授聊一聊,读博还是很值得考虑的。如果你来了新加坡的话,还可以找我玩,呀嘿~
如何申请博士?
决定要读博的话,就要准备申请了。
我本科也是在NTU读的,所以本科毕业可以直接申请在本校读博,最低要求是second upper,不需要额外的GRE/雅思成绩。官方的申请是在网上递交申请表和材料,不过比较稳妥的做法是 先跟某个教授把研究课题谈好 ,如果教授同意收你做博士生再上网申请,这样的话基本申请都会通过。
申请之后会有一个 小面试 ,是学校随机派一个教授和你聊天,问题答不上来也不要紧,重要的是表示自己愿意做科研,不要一副“读博都是书呆子”、“我只想要钱”的态度就行,如果能提前读读相关领域的文献当然更好了。
提前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了解研究方向。图片来源:pixabay
我是年底申请的,大概四五月拿到的offer,也就是大四毕业之前;等待过程会比较煎熬,所以能提前准备就早一点吧。
至于其他学校的申请,我就没有那么清楚了;不过提前跟教授交流、确定能流畅地沟通是很重要的,不管是语言方面还是风格方面。对我来说和导师聊天非常愉快,是促使我决定读博很重要的原因。
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
我以前还不觉得,申请PhD的时候也只是跟着感觉走,但读博之后才越来越体会到, 选择合适的导师是多么重要。
毕竟本科是跟着课表上课,老师也不能选择,就算听课不习惯也可以自学。而读博基本每一两周都要和导师见面交流进度,如果对导师非常不喜欢、每次都要强迫自己挤出微笑,不夸张地说很容易憋出心理疾病的。就连我都经常在见导师之前害怕和紧张(我导师真的令人如沐春风,出去开会的时候,别的小伙伴都愿意和我导师待在一起而不去找自己的导师的那种)。
选择合适的导师特别重要。图片来源: pixabay
导师的风格还体现在出勤要求和科研指导上 ,比如有的要求一周六天朝九晚出现在实验室不得请假(我们学校读博没有寒暑假,有21天年假,不过批不批完全看导师),有的就可以接受work from home,有的布置任务很细而且每天都开组会问进度,有的只要你自己有成果不管实习还是交换都不管你……
不能说哪种更好,只是 申请之前先跟教授聊过、选择适合自己的,以后读博能减少很多科研以外的压力。 学校大部分导师都是很有专业精神的,不过如果遇到侵占学生私人生活或者压着不让发文章的导师,那就真是命太不好了。
我的博士生活
说到科研生活,简单来说就是确定一个问题(需要阅读文献来证明这个问题的价值),然后寻找办法(这个办法需要有一些创新的部分,而不是单纯应用已有的方法)去解决。至于细节,每个导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导方法,自己没有确切想法的话尽量努力跟着走就行。
我的感觉是头一两年都是迷迷糊糊的,要上手做了很多东西之后才会逐渐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读博不像中学或者本科那样,有确定的作业和考试,而且不知道一个事情会花多长时间,很容易陷入拖延的困境(至少我就经常这样),这是比较危险的。
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不知道要怎么解决最好,一般都是先随便做点什么,从打印或者抄写之类的开始,(期待能)逐渐进入专注做事的状态。这也算是读博的一个好处吧,因为不确定一件任务的终点,只能闷着头往前走,而且杂事相对比工作少,可以单纯专心地科研,可以体验完全沉浸在一件事里的感觉。
而科研以外的生活,我就一个感觉: 穷 。
新加坡目前的生活成本大概是这样:租房的话有空调的单人间一个月700新币左右,双人间下来一个月四五百,学校宿舍便宜一百多,不过不一定有房,而且就算有也必须每年夏天搬出去(我最讨厌学校宿舍管理的一点),十分麻烦;吃食堂一顿大概5新,吃快餐5-15新,餐馆(有空调、有服务员点菜那种)人均20新或者更多;其它娱乐类的,看电影10新左右,买衣服10-50(更贵的也很多,我就不怎么考虑了),做指甲30,(我不太新加坡消费这些,要么等着回国玩够要么忍了,价格可能不太准确。一方面没钱没时间,一方面新加坡的服务比起我们大四川实在是查太远了)。
我们读博的奖学金津贴是一个月2000新币,过QE之后2500,而本科毕业工作的工资一般都是3000往上,还会不断上涨。每次看着工作了的同学面不改色地走进昂贵的饭店,或是朋友圈又有人旅行、看演出,就会在心里叹一口气。
当然,这个钱维持基本生活是没有问题的,省吃俭用甚至可以抠出来一点点,不过一回国买机票或者需要开会(学校有可能报销,不过不是全部),就捉襟见肘了。所以一旦需要大项开支(比如买电脑),很难不向家里求助。
业余时间方面,确实不能像本科那样双休了,经常周末和晚上都在赶活儿,导师不要求的话早上倒是不用起太早。相比于给某些残酷的公司打工,还显得清闲一些。不过我知道的所有读博的人,健康都受到了影响,很多时候熬夜、久坐和饮食不规律简直是不可避免的,每天都又困又累,头痛药都吃焦了——毕竟 “做科研挺好的,就是头冷” 。
如果不是很想全身心扑在科研上,还是能勉强维持一项业余爱好的。比如我也有参加学校春晚的演出和组织宿舍活动,不过像本科那样一周花近十个小时在跳舞上,是不太可能了。
最后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读博很容易有心理问题,所以不要觉得丢脸而尝试自行消化。很多朋友都会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新加坡大学免费的咨询一般是学心理学的人在做,可以聊天但是不开药的,目前还没有听说信息被泄露,比较令人放心。
准备好了就跟我一起脱发吧~
作者名片
编辑:婉珺
排版:小爽
题图来源:pixabay
前期精彩回顾:
第1期: 我不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我是生态学博士!
第2期: 建筑学博士是做什么的?搬砖工?包工头?
第3期: 读了语言学博士,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第4期: 你这个化工博士……很危险啊!
第5期: 心理学博士是做什么的?冤死我算了,我真的不是算命的……
第6期: 我不是盗墓的!也不是鉴宝的!我是这样的考古学博士
第7期: 什么?设计学的博士还可以这样读?一个清华美院博士的自述
第8期: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就是这样的气象学博士!
第9期: 看到“纳米材料”就觉得是大忽悠?真·纳米材料博士有话说
第10期: 成为医学博士是一种什么体验?首先......你得爱背书
第11期: 植物都不认识几种,为什么还能叫植物细胞生物学博士?
第12期: 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都喜欢,还想开网店?不妨读人文地理吧!
第13期: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学语言学要先学好……数学
第14期: 我妈不准我学情报学,她怕我当特务……然而情报学真的不是干这个的
第15期: 纳米材料是如何“种”出来的?无机化学博士有话说
第16期: 既不是历史,也不是地理,我是历史地理博士!
第17期: 刷刷B站弹幕都能发论文的是什么神人?是应用语言学博士呀!
第18期: AI都红成这样了,毁灭人类的大反派科学家,就是我这样的?
第19期: 掏耳屎就掏耳屎,可我真的是个临床医学博士啊!
第20期: 数学博士的日常就是......轻松?这位哥,你在逗我?
第21期: 生物学这个坑,如果你具备了这些条件,就往里跳吧...
第22期: 古代文献了解一下,我是古典文献学博士
第23期: 喜欢旅游喜欢浪?你可能是成为地质学博士的料!
第24期: 又穷,又苦,又难发paper,为什么我还要读这个专业?
第25期: 同学,我发际线高是遗传,真的是遗传!一个化工博士的最后挣扎..........
第26期: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同为BME人,而我却听不懂你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