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d Yong

编辑:Ashie

1990年,十一名女生在纽约州布法罗的萧条地区惨遭强奸。

根据犯罪学家乔治•凯林的说法,其中八项事件都可以预先避免。第三宗强奸案发生之后,警方已经知道这是连环强奸犯的手法,尽管他们能够描述强奸犯的作案手法,却没有对当地家长们发出警告。 警察认为他们的任务是抓住罪犯而不是避免更多惨剧发生。

凯林认为警察并不是在故意逃避职责。他们的做法符合自己对警务工作的看法,而这个看法实际上又是受 比喻 影响的。

警察认为自己是犯罪斗士,踩过犯罪现场的蓝色警戒线,保护无辜市民不受侵犯。由于内心这种根深蒂固的角色观念,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抓住强奸犯,哪怕以再爆发几起案件为代价。

就像凯林所说的,布法罗的八位女生 “不仅是强奸犯的牺牲品,更是比喻的牺牲品,尽管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点。”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和其它复杂问题一样,犯罪也充满了比喻。

一种常见的说法将 犯罪描述为疾病 ,在城市中传播,使社区感染,以流行病方式传播。另一种说法 将犯罪描述为捕 食行为 ——罪犯捕食受害者,因此需要搜寻或抓捕他们。这不仅仅是修辞上好听而已,并且能改变人的想法,意义重大。

斯坦福大学的保罗•蒂博多和雷拉•波洛狄特斯基曾在一系列实验中展示了比喻的影响力。它们能改变我们解决类似犯罪这样的难题,能改变我们寻找信息的方向,甚至比不同政治倾向更能让我们的观点分化。最厉害的是,它在我们眼皮底下做了这些事。作家知道比喻的力量有多大,而大多数人意识不到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首先,蒂博多和波洛狄特斯基让1482名学生阅读两份有关艾迪生市犯罪情况的报告,之后要求他们提出解决办法。 在第一份报告中,犯罪被描述为“掠食于城市中的野兽”并且“潜伏在街道中”。 阅读过这些话之后,75%的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涉及到了执法和惩罚,例如召集国民警卫队或建造更多监狱。只有25%的学生提出了类似于改善经济、加强教育、提高健康保障这样的社会改革方案。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第二份报告与第一份几乎一模一样, 只是它将犯罪描述为“城市感染的病毒”“瘟疫般在社区传播”。 阅读过这个版本之后,只有56%的学生提议加强执法,而44%的学生提出社会改革方案。

比喻影响了学生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影响了他们提出的解决办法。

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了究竟是怎么回事。两份报告都包含了“令人震惊”的犯罪统计数字。当蒂博多和波洛狄特斯基问到学生们,究竟哪部分文字影响到他们的决定时,大部分人圈出了数字。 只有3%的学生指出了比喻。

蒂博多和波洛狄特斯基用另一些不那么生动的实验证实了这个结果。 哪怕他们只提了一次犯罪像野兽或病毒,没有任何引申出的动词,这种倾向仍然存在。

但这些词语本身并没有力量,它们的重要性要在上下文中才能体现出来。当蒂博多和波洛狄特斯基要求学生在阅读同样的犯罪报告之前先回答“野兽”或“病毒”的同义词时,他们提出的解决艾迪生市犯罪问题的方法是相似的。实际上,只有当整篇文章都被纳入比喻框架时,它的作用才能体现出来。如果关键句放在报告的末尾,它并不会起作用。

所以比喻能够影响我们的观点和选择,但它们的力量究竟有多强?

在实验的最后,蒂博多和波洛狄特斯基要求学生留下他们的性别和政治倾向。不出所料,男性和共和党人更愿意加强执法,而女性和民主党人倾向于社会改革。但这些因素只造成了8到9个百分点的区别,而比喻造成的影响足足有18到22个百分点!

这些结果显示,简单的词语选择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潜力。实际上,讨论犯罪、经济、健康这样的复杂问题离不开比喻的使用。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科学。

我们常将电力比作流水或拥挤的人群,这种比喻能影响学生画电路图的能力。一个好的比喻能让复杂模糊的世界变得激动人心又易于理解。端粒、表观遗传标记和酶这样的词语,一加比喻就会变得有生气,它们其实就是鞋带头、报事贴、锁和钥匙。

图片来源:pexels

但糟糕的比喻会让大众对科学产生误解。

“进化的阶梯”催生了这个神话,进化是稳定、线性向复杂性前进的过程。而“抗癌战争”这个军国主义的比喻也许会造成对非根治治疗手段的过低评价。大脑像个计算机这样的比喻造成了各种误解,从大脑的不同部位如何协同工作,到记忆如何储存,再到是否能从大脑下载上传信息。

在这个需要简单而准确表达复杂概念的领域,我们科学作家亟待需要使用正确的比喻手法。

你见过的最好或最坏的比喻是什么?欢迎留言跟我们分享~

排版:昕旸

题图来源:pexels

 

 

 

她们不仅是强奸犯的牺牲品,更是比喻的牺牲品……

图文简介

八位女生 “不仅是强奸犯的牺牲品,更是比喻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