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科普事业走向国际,被国际认可的象征。同时,这个奖项也是对李象益从事科普事业所取得的成就的认可。

 

 古稀老人手捧“科普诺奖”  

 

2013年11月24日,第六届世界科学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在这个有巴西总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巴西科学院院长参加的隆重而庄严的开幕式上,只有一个额外的环节用来给一个中国人颁发奖项,这就是 为李象益颁发的“卡林加科普奖”。

 

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瑞娜·波柯娃为李象益教授颁发卡林加科普奖。

 

作为世界科普界的最高奖项,卡林加科普奖素有 “诺贝尔奖” 之称。在2009年启用新规则后,每两年才会颁发一次,通常情况下每次仅选一人。卡林加奖旨在奖励为普及科学技术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在奖项设置的67年中,获得过这个奖项的人包括研究量子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

 

它强调获奖者连续、全面和国际化的科普履历。这几个关键词,用在李象益身上可谓恰如其分:

 

李象益在担任 国家科技馆馆长 期间引入了 “科学中心” 的建馆理念,即不强调藏品,而是注重科学的再创造,强调参与、互动、体验,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让公众主动参与其中。

 

在担任 科协科普部部长 期间,他还首次主持开展了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并联合美国、英国、日本进行四个国家的国际科学素养水平的对比。这项自1992年开始的调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作为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他倡导发起了亚太地区科技馆联盟等,让中国的科普事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工作让中国的科普事业和国际社会有广泛的交流,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李象益谦虚地表示, 正是因为中国的科普事业强大了,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自己才能获得这个荣誉。

 

图为李象益教授在发表获得卡林加科普奖之后的感言。

 奖金回归科普  

 

在李象益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中,大多是和科技馆建设和科学传播相关的。随着国家对科普工作的不断重视,源源不断的资金也注入到科技场馆的建设中来。身兼数职的李象益也不介意再多几个“顾问”的名号。

 

他坦言,最怕的就是几个亿的资金到位,主事的人却是丈二和尚,建不出像样的科技场馆。 “如果国家钱白花了,我这心里也不好受,所以我再苦再累成天跑着跟人提建议,能让人家觉得有收获,我就觉得自己的事情不白做。”

 

李象益表示,自己做科普获得这个奖项,那么这笔钱我也一定是回归科普的,推动科普的创新和发展。用这笔钱设立一个基金,来鼓励后续的科普工作者,比如针对科技馆展馆的总体策划,或者关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创意,就是说从源头上抓科技馆的创新,是一个从宏观上抓创意策划的奖。

 

这个奖对解决我国科技馆建设的“同质化”问题具有针对性。

 

 科研是科普的源头  

 

李象益教授1961年毕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留校22年,从事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与教学工作。其歼七飞机发动机改型实验研究成果,曾荣获《国防工办重大科技成果改进一等奖》。

 

李象益表示,自己搞了22年科研,搞了30年科普,能够获得卡林加奖,离不开22年科研的经历。 做科研是做科普工作的基础 ,这话一方面是说,科学研究是科普工作的源头,另一方面,科普也是一门学问,有自己的方法论和规律。

 

虽然看上去李象益不搞科研了,但只是说单纯出科研成果的科研不搞了,但是 科普同样是一种研究,没有脱离以科研的方法去研究科普 。例如,谈到科普创新,不只是说需要创新而是要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他不是个命题者,他总在思考和实践如何解题,这也是20多年科研工作给予他的思路和理念。

 

但是科研和科普两者也有区别,李象益表示科普的范围更广,它是与公众零距离接触的,科普的成果好不好直接接受公众的检验,这能够很快地体现出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就是人生的价值。

 

 国内国外科普理念的差距  

 

国内国外科普领域有什么差别呢?李象益表示这之间的差距,可能还是一些理念方面的差距。

 

比如,美国科技馆的儿童馆,他们拿出一个大象,问题是 大象的耳朵为什么是大的?兔子的耳朵为什么是竖起来的? 它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而我们受应试教育影响,做科普也只是说“ 大象的耳朵是大的,兔子的耳朵是竖的 ”。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国内的教育很大程度地停留在浅层次上,比如中国科技馆门口每天来十几个大巴车,带着七八百个学生来,但是到科技馆里头,在一个展品面前只停留几分钟,转一圈就走了。这种教育属于无组织、无目标的学习,叫 “非正式教育” 。而美国很多科技馆里是有老师带着学生有目标、有组织地系统学习,叫 “非正规教育”

 

这种有目标的学习,它会启发学生的思维,从知识层面的传播提高到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层面,甚至是精神价值观这个层面。所以在科技馆里应该加大“非正规教育”的比重,推进深度理解和深度学习。

 

 科普工作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现阶段的科普工作主要应该由谁来承担呢?

 

李象益表示这个事情应该从中国的现实和世界发展来讲:一个是 科技工作者 直接做科普;第二个就是 “中间人”角色 ,就是科学的传播者,这些人虽然有些不是干科技的,但是他懂科技,科学经过他们以后就可以转变为公众能够理解的东西,所以这种科学传播人是很重要的。

 

科技工作者做科普,我是科学家演讲第一期邀请的科学家。(左起:科协科普部长白希、杨波助理、叶盛、郝蕾、张双南)

 

现在不能单一地要求科学家搞科普,因为从我们国家的科研体制来说,科学家直接做科普需要一个提倡和推动的过程。所以应该大力培养发展像果壳网、科学松鼠会这样的科学传播人。对于民间科普工作者来说,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很高,可是如果没有人去保护这种积极性,时间久了他们就会顶不住。

 

总结起来说就是一句话: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新媒体给科普带来新的机会  

 

互联网教育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朝着趣味化的方向发展,科普也在向富有活力的方向发展。趣味性实际上也是激发公众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可或缺的手段。

 

李象益表示,我们的教育向深层次教育转变,把原有的灌输式教育理念转化为 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甚至是科学精神的传播,把科学传播变成注重当前,注重未来的探索过程。

 

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把科普教育引向了深度的纵向发展。广东省科技馆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科技馆,但是它的基础科学展厅最初依然延续的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性单个展品的设计。

 

在李象益的建议下改成了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的展出。通过过程教育启发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让公众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不仅是单纯的科学知识,这实际上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探索能力的感染,这都是推进科学普及向深度发展,值得探究的方法和途径。

 

 获奖也不是我个人的事儿  

 

一个大奖改变了李象益的生活状态。各方媒体记者邀约采访络绎不绝,但即使如此,他也极少拒绝这些邀约:“以前我很少接受采访,但今天看来,我获奖也不是我个人的事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来扭转大家对科普的看法,从前大家觉得没能耐的人才去做科普,但今天我们可以说, 科普和科研同等重要,做科普一样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邀你考考科学家

 

 

我是科学家演讲第二期,我们邀请到了这位从事科研20年,从事科普30多年,如今80岁高龄依旧活跃在科普领域的李象益教授。

 

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里提出你最好奇、最想问他的问题,有机会被科学家翻牌回答,出现在采访小视频中!

 

 

“科普诺奖”获得者李象益,“做科普一样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图文简介

参与、互动、体验,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