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惠1931年出生,祖籍辽宁省开原县。1950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赴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留学,1962年获生物学土壤专业副博士学位后回国继续任教。
1973年,辛德惠响应国家号召,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另几位教师共同组成盐碱土改良研究组,来到了河北曲周县盐碱最厉害的张庄村,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的黄淮海平原盐渍化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综合发展的事业。老师们挽着裤腿,背着行李,趟着泥水进了村。他们和村民住在一个院子,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土炕睡觉。
当时的治碱小组挑选了张庄村南80亩盐碱最为严重的“刮金板”作为试验区,这块地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也是村民刮盐土熬盐的地方。在炎热的酷夏,他们在试验地测水文、查地质、挖井开沟,辛德惠晒得脊梁上起了血泡。
他在艰苦的条件下,深入田间调查,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总结国内外治碱的经验教训,提出“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区存在一个独立的旱涝碱咸的自然经营和生态系统”理论,最终制定了“浅井深沟为主体工程的井沟结合、农林水并举”的总体规划。
历经十几年的拼搏奋战,曲周县盐碱地面积减少了近七成,粮食亩产提高400多公斤。1993年,“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曲周千年碱滩的历史从此改写。
在几十年的盐碱土改良研究过程中,辛德惠一直在低产、贫困、落后的地区工作,积劳成疾,在1986年底突发严重心脏病,经抢救脱险。但他仍然以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坚持不懈地忘我工作。1999年5月27日,辛德惠在考察途中,又因突发心脏病而逝世。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信念:“为了未来事业,竭尽余力,死而后已”。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