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导航定位卫星应用系统的总设计师,我国卫星测控、定位和信息处理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应用专家——童铠。

童铠,江苏省泰州市人,由于对机电感兴趣,高中时他考取了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电机专业,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电力和电讯基础知识,他当时的理想是当一名机电专家。1953年9月,童铠被选入留苏预备部学习,后来到上海交大从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煦。在张教授的指导下,童铠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这些都为他日后的科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童铠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多路通信专业,并获得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航天技术领域无线电系统总体工作。早期从事连续波测速定位系统体制研究,并为后续工程研制奠定了基础。

在科研过程中,童铠总是带着问题做研究,他说:“我天天满脑子都是问题,而且都是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他大脑里储存的全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脉冲雷达和控制指令怎么合为一体?在脉冲多普勒相参雷达中,怎么利用距离数据来解径向速度的多值模糊,而高精度速度数据又如何被用来提高测距精度?为了捕获从发射架上起飞的高加速反导弹目标,如何克服多路径效应对雷达跟踪的严重影响?如何对目标的高速度和高加速度进行全数字化检测?……这些年,童铠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成百上千,他因此成了一个“问题成堆”的人。但同时,童铠也是一个善于“吃问题”的人,每当遇到难题时,他都深入现场听情况、看现象、查数据,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他逐个问题反复计算、思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和同事们一次又一次地组织现场试验,直到取得满意的结果。

卫星气象是没有国界的全球性资源,气象资料为人类所共享。1988年,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研制工作启动后,地面站的研制工作便被提上了日程。而在如何实现气象卫星上的同步数据缓冲装置问题的研究中,童铠担任指令与数据获取站工程总设计师,他创造性的方案构思,在制定技术途径和解决系统和分机具体技术问题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解决图像同步配准关键技术的问题上,童铠首创了先存储后软件重采样的方案,在研究中深入解决每一项关键技术问题,使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的性能指标达到了十分完善的地步。

1985年,在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展途径的论证中,童铠对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国内的应用远景进行了详细论述。他认为,“我国是一个大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一个卫星导航系统从研究到投入使用,一般要10至1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如果从现在开始研究(1985年),到2000年我国可望有自己的导航系统,哪怕是精度稍差一些和功能稍少一些的简化系统,也将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今,我国已成功发射40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已经实现了关键器部件、用户设备全面国产化,走出了一条重大工程自主可控发展道路。

在童铠的生命中,事业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997年,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觉得担子更重了。他曾对妻子说:“院士不是花瓶,开个会,放在那里好看。国家把院士放在一个位置上,要求你做更多的事儿、做更重要的事儿。”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童铠——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

图文简介

他是我国导航定位卫星应用系统的总设计师,我国卫星测控、定位和信息处理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应用专家——童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