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这是大家心中理想而美好的水质环境。但水中有藻类,甚至是“水质破坏者”蓝藻爆发时,美丽的湖泊将可能变得“伤痕累累”。
蓝藻(水华)污染是淡水中部分蓝藻种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过度生长,在水面聚集形成浮渣的现象。蓝藻污染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学现象。蓝藻的大量生长会需要大量氮磷,从而导致生态失衡。当蓝藻大量繁殖爆发时,一些地方采用“以渔控藻”的方法来治理,那么,“以渔控藻”的原理是怎样的?
相关科学研究发现,蓝藻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外源性污染,渔业养殖对其影响较小,湖泊有网围养殖时,渔民会自觉种植水草、投入螺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从而对水环境起到了很好的净化作用。
“以渔控藻”方法是在蓝藻多发、易发水域设围栏和网箱,每年5月、6月,将鲢鳙等滤食性鱼苗及草、鲤、鳊、鲴、蚌等,鱼苗、贝类等放入网箱,在12月底封湖禁渔时,将网箱中鲢鳙鱼放入湖区。在浮游动植物中,鲢鳙最喜欢吃藻类。一条花白鲢,如果要长0.5公斤肉,则要吃掉17公斤蓝藻。
以太湖为例,“以渔控藻”方法所放流的鲢鳙等“控藻鱼”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大规模放流鲢鳙鱼,可利用鲢鳙鱼的摄食控制蓝藻密度,抑制蓝藻爆发,实现以渔护水、以渔养水、以渔治水,让太湖湖水自我修复。监测数据表明,抑藻区内实施“以渔控藻”方法,可降低水体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改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进一步优化渔业资源增殖养护措施,合理调整放流品种,开展好“以渔控藻”项目,将有效改善水体环境,让江河湖泊回归“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的美丽景致。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