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桂是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的总设计师,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奠定了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基石,被称为“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 。
1917年慈云桂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今铜陵市枞阳县)。他幼时在家乡读私塾,18岁毕业于桐城中学,22岁考入湖南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读研究生。1949年后,慈云桂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和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常务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慈云桂的一生都致力于计算机研究和教学工作。1958年,他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61年,他主持晶体管通用计算机441B的研制,成为我国最早研制成功的晶体管计算机之一。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成功问世。
二十世纪,计算机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性能的巨型计算机是检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气象、地震、核能、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巨型计算机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1978年,慈云桂接到研制国产巨型计算机的任务。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亿次电子计算机“银河”。这使我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研制巨型机能力的国家之一。
在“银河”亿次机研制成功后,慈云桂团队又开始为新型“银河”巨型机做大量的预研工作。1988年3月,国家气象局作为国内的急需用户,与他们正式签订研制“银河-∏”巨型机合同书。有志者事竟成。1992年11月,“银河-∏”如期研制成功,它的计算速度达到每秒10亿次,主频50兆赫。填补了我国面向大型科学研究与工程计算机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通用并行巨型机的空白,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首。
回顾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历程,从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到巨型计算机,慈云桂始终活跃在我国计算机科学领域最前沿。1995年,国防科技大学为纪念他所取得的成就,设立了“慈云桂计算机科技奖金”,希望以此来激励青年一代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传承慈云桂那一次次追求卓越的精神。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