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没有理想的人即使年轻,灵魂也会爬满皱纹……”王士雯随身携带的效率手册上抄写着这样一首诗。这是她在国外学习时,丈夫叶大训教授抄寄给她的,从医以来,她不忘初心,坚信“只有事业能使生命灿烂”。

1955年,王士雯毕业于原南京大学医学院,次年来到解放军总医院,成为当时院医生队伍里最年轻的一个。工作后的王士雯,立志要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从医60余年,她在病房里的时间,由开始的8小时,到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只要病人有需要,她就会随时出现。在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岗位上,她把自己的爱完全倾注于所钟爱的医学事业,抢救延续了数不清的患者的生命。

王士雯一生提倡要敢于创新。她常对学生说:“在医学的道路上,仅仅走别人的路,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创新才是医学事业的灵魂。”王士雯不仅是我国新兴的老年医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老年医学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术带头人。她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老年多器官衰竭(MOFE)和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肺启动”观点,使其救治成功率比十年前提高了3倍以上。

在临床实践中,王士雯发现许多老人会因为感冒而引起肺部感染,接着因心脏病发作和肾或肝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她带领学生用老龄动物做实验,进行病理、生化等研究,终于发现了规律,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多衰的“肺启动学说”。

带着奉献医学事业的追求,王士雯潜心研究老年医学。她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老年多器官衰竭这一老年医学和老年急救学的新的临床综合征;她创办的英文版《老年心脏病杂志》成功入选SCI;她研究的多项成果都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关注。

其实,在很早以前,王士雯就开始思索一个问题:面对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病患者逐年增加的趋势,怎样才能使我国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把先进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在分析了国内外情况后,她建议成立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着重对老年心脏病心肌梗塞的介入性治疗等先进疗法进行研究推广,进一步造福于老年心脏病患者。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王士雯作为医者,用一颗仁心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树立了崇高的医德医风,形成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她始终认为,作为医生,要将怎样把病治好、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作为中心问题来考虑,不能首先考虑可能的风险和个人安危得失。

把医德医风当作生命,立为品牌,王士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了敬业廉洁的良好形象,谱写出了一曲正气之歌。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王士雯:只有事业能让生命灿烂

图文简介

1955年,王士雯毕业于原南京大学医学院,次年来到解放军总医院,成为当时院医生队伍里最年轻的一个。工作后的王士雯,立志要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