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一艘从德国开往上海的海轮,一位中国医生在甲板上成功为一名肝脏破损、生命垂危的病人实施了肝脏缝补手术,病人转危为安。这位医生就是我国医学界公认的一把宝刀,“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
1936年,裘法祖只身远赴德国,3年后,他获得了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7年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以一等优秀成绩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
归国后,裘法祖率先提出把大外科分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等,奠定了今天医学里的专科概念;除了进行技术改革之外,他还非常关注最基础的操作,甚至包括怎样穿手术服、怎样使用手术器械、手术室怎样消毒;为了培养医学人才,他主持编写了以五年制医学教材为主体的50多种医学教材,现在医学教育仍在使用;他还创办《大众医学》杂志,将自己总结出的一整套操作方法推广到全国,为医学科普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医60多年,裘法祖用手中的手术刀开创了我国外科手术领域非凡的历史:50年代在我国开展分流术和断流术,并创建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0年代,在手术中确诊全世界第一例临床脑血吸虫病;80年代,在无数次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筹建起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并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病房。1988年,他倡议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接着又创建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直到现在,裘法祖主持的肝移植仍然保持着两项全国纪录:例数最多,存活时间最长。有人说:“裘法祖要划破两张纸,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作为外科医生,裘法祖的刀法也以精准见长,自成一派,闻名于外科界,“裘氏刀法”影响了我国许多外科医生。
尽管裘法祖各项工作繁忙,但他没有一点架子,一直把做一名好医生视为头等大事:凡预约的病人,他提前到诊室去等待;病人的来信,他每封必回。裘法祖说:“一个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让医生在他肚子上划一刀,对医生是多大的信任啊。这种以生命相托的信任,理应赢得医生亲人般的赤诚。”他还常常教育自己的学生:“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一个好的医生就应该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
同济医院院长陈安民回忆当年裘法祖带学生的情景说:“裘老查房时,我们这些负责主诉病情的年轻医生最紧张了,如果对病人病情了解不准、回答不出问题,裘老一定会狠狠批评。”他也一直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只要是冬天去病房,裘法祖一定会把听诊器在自己的胸口捂热了才会给病人检查。裘法祖做手术还有一个特殊的规矩:术前他一定要亲自清点每一件器械、每一块纱布,术后再一一点对,因此,一直以来裘法祖的手术台都被认为是最安全的。
这些简单而温暖的小事,小胜于智,大胜于德。他的所作所为是“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最好诠释。
这样的老人,这样的医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外科之父”。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