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的一天,一位身材高大、浓眉大眼的男青年,挤在一辆破旧的客运敞篷大卡车后面,颠簸在西安到银川的公路上。他用充满好奇的目光急切地向远处田野张望,脸上带着兴奋而紧张的神情,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大西北。此行是奔赴他主动报名要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地方——宁夏。这位不到21岁,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的高材生,名叫郭予元。

郭予元,广东潮阳人,1933年出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郭予元早年给自己定下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改变祖国农业的落后面貌而奋斗。在祖国的大西北,在宁夏,郭予元一步步将目标变为了现实。

宁夏作为引黄灌区,水稻是主要农作物之一,稻瘟病连年大发生。为了研究这种病的防治方法,1955 年他来到农业试验场,单枪匹马挑大梁,负责这个项目。在研究期间,他常常在水田里一泡就是四五个小时,稻田里施的羊粪在烈日下发酵,这让他的腿上长满了脓包。在这种情况下,他仍是每天走十多个田块观察病情,并定时更换病菌孢子捕捉器上的载玻片;搞盆栽、查文献,到气象站查资料分析天气与病情变化的关系,自学统计分析,最终用辛苦换来了成果:他能用7月的雨量与雨日较准确地预测8月稻瘟病的爆发情况。

哪里需要去哪里,为了研究小麦上发生的麦种蝇和其他一些疾病的防治问题,他选中了宁夏最穷的西海固地区进行研究,他一扎就是几年,终于搞清了麦种蝇的发生规律并找到了控制其危害的方法——用辛硫磷拌种,一举解决了麦种蝇问题。此外,将大面积小麦腥黑穗病病穗率大幅压低、消灭豌豆象虫、控制杨树上的腐烂病等,都是他辛勤劳动的成果。

在宁夏29年半的时间里,他关注几乎所有宁夏农林作物的重要病虫害;还教过中专植保范畴的所有专业课,并且教材多数都是自编。“分配给我的工作,就是我的阵地。”郭予元说。这些亲力亲为,不怕脏累的工作精神,给了下一代农业科学家极大的影响。

2001年,郭予元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防技术分阶段发展的科学思路,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棉铃虫迁飞、昆虫化学通讯机制、转基因抗虫棉花生物安全和靶标害虫抗性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促进我国农业昆虫学基础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学科带头作用。

2017年5月29日,郭予元逝世。但他的科研精神,为一代代农学家树立了时代榜样。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郭予元:坚守工作阵地的农学家

图文简介

2001年,郭予元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防技术分阶段发展的科学思路,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