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的发展,用2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地铁100年的发展历程。最高峰时,呈现出100台盾构齐头并进,100座车站同时建设,100公里新线同时投运的盛况,这在世界地铁史上堪称奇迹,绝无仅有。在创造这个奇迹的人群中,有一位老人功不可没,他就是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

刘建航攻克了众多地铁及隧道建设中的世界难题,亲手培养了一批国之栋梁,见证了中国地铁和隧道领域的飞跃。

七十多年前,当时还叫刘建的他,在报考高中时,因为立志开辟交通航道,所以改名“刘建航”,以此表明毕生的志向。1947年,刘建航如愿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大学毕业后的他,开始了建设地铁与隧道的前期试验研究。由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在几次试验失败后,进行指导的外国专家们一致认为上海的地质软弱,富含水分、流沙层多,无法建造地铁。然而,刘建航和一群执着的隧道人,偏要通过实践,建造自己的地铁。

1960年,刚满30岁的刘建航参加了筹建上海地铁的试设计和实验研究。刘建航和同事们在浦东简陋的塘桥实验场一干就是好几年,吃、住都在那里。没有出国考察的机会,也极少能找到系统的技术参考资料,为了解决技术难题,刘建航只能靠摸索。在这段刻苦攻关的岁月里,刘建航带着团队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攻坚和反复实践验证。

1963年,他们在浦东塘桥的农田里做了直径4.2米的盾构,挖掘出了100多米的隧道,取得了4.2米盾构法隧道实验的成功。进而又将其成功应用于总长1332米的市区地铁试验隧道和黄浦江越江隧道建设,开拓出一条在饱和软弱土层的盾构法隧道中采用单层拼装式钢筋混凝土衬砌的新路,开创了世界先例。

1989年,年届退休的刘建航勇挑重担,担当上海地铁1号线总工程师。地铁1号线徐家汇车站,长600米、宽22米、深17米的基坑工程,两侧共有7根总长4200米的煤气、水电及国际通信电缆等重要管线,如何预防其变形,保证工程及环境的安全,成为大难题。面对难题,刘建航提出了考虑时空效应的施工方案。他身临现场进行试施工和日夜跟踪监测,及时排除险情隐患,总结出车站基坑施工要点21条,在成功运用在徐家汇车站之后,在1号线所有地下车站工程中推广。之后,上海地铁2号线开工之初,有7座车站遇到地面建筑的沉降问题。为了解决难题,刘建航又深入工地测试研究,推出了一套新的施工方法,使车站深基坑工程顺利进行,而且使得2号线提前通车。

“求真务实、艰毅攻坚、锐意创新,勇做开拓轨道交通和隧道事业先锋。”这既是刘建航对弟子们的寄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2016年7月31日,这位老人去世了,但他的名字会闪耀在建设祖国的丰碑上。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刘建航——轨道交通和隧道事业的先锋

图文简介

“求真务实、艰毅攻坚、锐意创新,勇做开拓轨道交通和隧道事业先锋。”这既是刘建航对弟子们的寄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