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感受到的声音,都需要耳、听觉神经以及听觉中枢相互协助完成。它们能够对声音讯号做出具体分析,比如声源方向、声强大小、音质好坏、频率高低等。

耳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它的结构非常精巧,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位于头颅两侧,形状如贝壳,凹凸不平,主要起到收集声音的作用。同时,耳廓还可以防止水流入耳道,并引流出进入耳廓内的水。

外耳道连接耳廓和中耳,长约2.5厘米,根据物理学原理,可以对波长为其长度4倍的声波起到最佳的共振作用,即成人外耳道最佳共振频率应为3000-4000赫兹,但考虑到外耳道并非圆柱形直管及其它因素影响,其实际共振频率仍需修正。研究人员根据实验研究表明,成人的外耳道共振频率峰值在2500赫兹左右,增益效应可达11-12分贝。

中耳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鼓室类似于一个六面体,内含三块听小骨。耳廓收集外界的声波通过外耳道传至鼓室外壁即鼓膜处,使鼓膜产生不同振幅的振动,并将其继续传至鼓室内的听骨链(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互为链状连接),后者再通过位于中耳内壁上的卵圆窗与内耳相连,使内耳的淋巴液引起波动,刺激淋巴液中的基底膜,使此处的感觉细胞即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这些信号随后通过听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中枢产生听觉,人体就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做出相应的反应。

咽鼓管开口位于鼓室的前壁,连接鼓室和咽部,平时处于闭合状态,只有进行吞咽或呵欠动作时才会开放,从而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有利于鼓膜正常振动。如果由于鼻炎、咽炎等原因导致咽鼓管出现狭窄或阻塞,可影响鼓膜对声波的传导,导致听力下降。

内耳结构极其复杂,主要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半规管负责平衡感觉,而耳蜗与听觉有关。

内耳的三个半规管各有自己的角度,但又彼此互相垂直,分别负责感知不同的运动方向。随着人体头部的动作,内耳中的内淋巴液发生运动,刺激半规管中的毛细胞发出神经信号,经大脑处理后,我们就能知道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以及是否处于运动状态。半规管附近还有位于前庭的椭圆囊和球囊,半规管负责感受头部的转动,椭圆囊和球囊的毛细胞则能感知头部静止时所处位置及不同方向的直线加速度。

听觉和平衡感均与耳有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用耳卫生,如远离噪声及持续高强音现场,戒除勤掏耳朵的习惯,洗澡、游泳时避免水进入耳朵,合理用药,避免耳毒性药物引起失聪等。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人耳的构造与功能

图文简介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感受到的声音,都需要耳、听觉神经以及听觉中枢相互协助完成。它们能够对声音讯号做出具体分析,比如声源方向、声强大小、音质好坏、频率高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