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即酸性的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和空中水汽相结合,形成的降雨叫做酸雨。酸雨不只以雨的形式存在,还包括雪、雾、雹等形式。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高,形成酸雨的可能性就大,酸雨强弱是空气质量好坏的证明。

酸雨是酸性沉降物的一种——湿沉降,相对的另一种则称为干沉降,例如固粒或气体直接沉降。一般来说,NO3- 、 SO42是酸雨中的主要致酸物质,而这些致酸物质主要是由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转化而来的,主要来源于自然因素和人工活动。

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微生物作用。火山爆发时会喷出二氧化硫,动植物死后会分解出硫化物质,进而产生二氧化硫等;此外,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如含Fe、Mn、Cu、Mg、V等)也是成酸反应的催化剂。

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如各种大气环流、天气系统、风向、风速等对大气污染物的沉降、扩散、输送都与酸雨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盆地地形以及低压天气系统往往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剧了污染物的聚集;高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地形开阔,风速较大则易于污染物扩散。如我国四川盆地,多山,静风的频率达73%,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二氧化硫的稀释扩散,在降水过程中会形成酸雨。

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化学方面影响前体物的转化速率;在大气物理方面影响有关物质的扩散、输送和沉降。太阳光强和水蒸气浓度将促进SO2的转化,形成硫酸在局地沉降。太阳光强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对我国来说,大气湿度也是由南向北递减。故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南方大气中SO2能较快地转化为硫酸,酸化当地大气环流。

而人工活动主要是指人类通过各种行为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的燃烧,工业生产中的废气排放,和汽车尾气的排放等。

酸雨的划分,有其自己的划分置标体系。

按照pH值,酸雨被划分为较弱酸雨、弱酸雨、强酸雨和特强酸雨;按照酸雨频率,将酸雨频率划分为酸雨偶发、酸雨少发、酸雨多发、酸雨频发和酸雨高发;按照pH值空间分布,又将酸雨区划分为较轻酸雨区、轻酸雨区、重酸雨区、特重酸雨区。

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华南、华东地区。酸雨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有一定影响。例如,酸雨会使地表水酸化,影响农作物生存,森林土壤退化。酸雨还会深入地下水,饮用后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多年来,我国坚持不懈地治理酸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应该如何防治酸雨呢?首先,合理布局工业,将污染较为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头、河流的下游和燃煤烟气易于扩散的地方,避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过多地进入大气中。其次,控制和削减燃煤SO2 排放量,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再次,要开发新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最后,要加大绿化面积,加速大气净化。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酸雨的形成及分类

图文简介

酸雨,即酸性的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和空中水汽相结合,形成的降雨叫做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