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新千年以来,整个北极圈的冻土层均出现了消融迹象。虽然北极圈内的冻土总量并未减少,但是永久冻土层正逐渐转化成季节性冻土。
什么是冻土?
冻土层,亦作冻原或苔原,意思是“无树的平原”。在自然地理学中指由于气温低、生长季节短,而无法生长出树木的环境;而在地质学中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冻土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冻结不融的土层)。地球上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
如果土层每年散热量比吸热量多,冻结深度大于融化深度,多年冻土逐渐变厚,称为发展的多年冻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果土层每年吸热量比散热量多,地温逐年升高,多年冻土层逐渐融化变薄以至消失,处于不稳定状态,则称为退化的多年冻土。
冻土一般分布于高纬地区和高山上部,一部分广泛分布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极北部分和北冰洋的大部分岛屿,东西延展呈带状分布,并且在南美洲也有分布。
由于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温暖地区或低海拔平原地带,所以对于冻土的认识较少。但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增多,人类逐渐将目光投向了太空、海洋和寒冷的极区。但包括多年冻土在内的寒带气候区有着独特的环境特性。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以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物和灌木较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永久冻土带消融,会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