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时,常常有人把握不住do、re、mi、fa、sol、la、si七个唱音,而使得歌声刺耳难听,自己也很难享受到唱歌的乐趣,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五音不全”。“五音不全”和走调或跑调不同,跑调可以纠正,而“五音不全”很难完全纠正。“五音不全”的原因是声带周围的肌肉不完整导致有些音高发不出来,另一种常见原因是耳朵辨音的能力差而导致发音不准。

日本学者村尾中广把“五音不全”的原因分为七类:“五音不全”的环境遗传、童谣和音调稳定的社会化、歌唱教材不合适、发不出假声、不能让音调印象化、言语大脑和音乐大脑的联系障碍。其中详细地分析了“五音不全”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之间的关系。在一次音乐活动(即唱歌)中,曲谱的图像信息先传入视觉传导通路到达大脑,随后经右脑作用,将音调空间图像化。而在传出通路中,人说话时,语言大脑支配耳朵和声带,但是乐音(钢琴的do re mi等),就变成由音乐大脑来支配了。因此,无法区分高低音的人,主要是因为耳和支配耳的大脑(主要指音乐大脑)的关系混乱而造成的。

心理学家将“五音不全”称为“失歌症”或“失乐症”。一些音乐心理学家提出唱音的过程涉及“音高知觉、感觉运动转换、发声运动控制、记忆这四个加工阶段的假说。音高知觉是听觉对音高的感知与识别能力;感觉运动转换指的是根据要发出目标音高来进行发声动作的预想;发声运动控制就是调动神经系统控制肌肉运动,并发出声音的过程;记忆为对单音、音组以及旋律的音高记忆。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五音不全”的情况。

同时,唱音音准的控制能力虽然与听觉上的音准感相关,但并不能说明拥有更为精准音准感的人唱得就更准,因为人们唱音的过程包含许多环节,听觉感知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具有绝对音感的音乐家也会出现唱歌走音的情况。我们听到的自身音源主要是通过牙齿、骨的传导,而外界音源则是通过空气、水等传导到人的听觉神经。声音传导通路的不同与音准判断差异是否有关还亟待证明。

发声运动控制的障碍是常见的先天性“五音不全”的原因。控制声带的肌肉并发出声音的能力也和其他人体运动系统功能一样,存在着个体差异。一般说来,由于声带肌控制能力差而导致的唱音不准,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善与提高的。在这一方面,音乐教学实践中也已经有许多经验和成果。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五音不全”的秘密

图文简介

“五音不全”和走调或跑调不同,跑调可以纠正,而“五音不全”很难完全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