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大文豪,同时也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如,书法四大家之一,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他在元丰七年(公元1084)左右留下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历经了1000多年的时光,《寒食帖》墨迹依旧如新。

古人留下的书法墨迹历久弥新,这与他们使用的墨有直接关系。古人所使用的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属于碳单质的一种形式。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古人留下的书法墨迹才能经受时间的洗涤。

碳单质由碳原子直接构成,因此,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由碳原子的结构所决定。碳原子具有6个核外电子,6个核外电子在碳原子核外分作两层排布,第一层排布2个电子,第二层(即最外层)排布4个电子(上图)。 碳原子的结构决定了碳原子既不易获得电子也不易失去电子,也就是说,碳单质在一般条件下不易与其它种类的原子结合,表现为碳单质在常温下不易发生化学变化。自古以来,大书法家的作品通常被收藏家妥善珍藏,因此,古代书法家的作品才能与现代人见面。

那么,古人使用的墨又是如何制得的呢?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如下记载:“(石油)燃之如麻,但烟甚浓,……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从沈括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使用的墨主要由松脂和石油制得,而用石油所制的墨的质量相比松墨要好。

松木和石油在燃烧时为什么会产生黑色的烟呢?

松脂和石油的主要成分均是有机物,因此,都含有丰富的碳元素。在它们燃烧的过程中,部分碳元素转化为炭黑(黑烟)。根据物质燃烧时氧气是否充足,我们将燃烧划分为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当有机物充分燃烧时,碳元素会全部转化为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二氧化碳;当有机物不充分燃烧时,碳元素不但会转化为二氧化碳,还会转化为一氧化碳、炭黑等物质。有机物的燃烧还存在以下规律:碳元素的含量越高,有机物越不易充分燃烧,越容易产生黑烟。松脂以及石油中的碳元素含量都比较高,因此,它们在燃烧时易产生黑烟,即炭黑。古人在制墨时,通常将碗覆盖在燃烧的松脂或石油之上,利用了有机物不充分燃烧易产生黑烟这一现象,便可以获得炭黑了,之后再用获取的炭黑制作成墨,供文人雅士使用。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书法用墨中的化学原理

图文简介

书法,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