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办。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主持大会并接受新华网采访。
新华网:请您介绍一下,长江豚类主要包含哪些种类,目前生存现状如何?
王丁:在长江里面有两种豚类动物,分别为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白鱀豚是只生存于中国长江的一种豚类动物。历史上它的种群数量较多,但由于长江各种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白鱀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时,白鱀豚数量减少到大约三百多头。200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牵头组织了一次七个国家专家参加的联合考察,考察结果是没有发现白鱀豚,2007年,我们宣布白鱀豚可能已经功能性灭绝或者说可能灭绝。长江江豚也是长江特有的一种豚类动物。吸取白鱀豚的教训,长江江豚受到了高度关注。2014年,长江江豚被农业部纳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进行管理,实行最严格的保护。2017年,农业部委托水生所组织开展了又一次全范围的科学考察,这次考察的结果相对较好,总体数量与2012年相较而言没有太多变化,基本维持不变,而且在有些地方如洞庭湖,数量还有一定增加。总的来说,过去急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它目前还处于非常濒危的状态。
新华网:长江江豚性情如何?它以什么为食?
王丁:长江江豚非常温顺,不会攻击人,以小鱼虾为食。不同江豚性格不尽相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观察它们时就会发现,它们有的比较害羞,有的比较调皮,但都不会攻击人。长江江豚以小鱼小虾为食,喜欢安静的环境,如果有充足的饵料资源,宽广舒缓的水域,它可以很好地生存发展。
新华网:长江江豚数量减少对长江的水域是否会产生影响?
王丁:长江江豚的状况代表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长江江豚是一种顶级生物,它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长江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指示物种,它的状况实际上代表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所以保护长江江豚不仅仅是一个物种保护的工作,而是通过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来促进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
新华网:近年来,我们对长江江豚实施了哪些保护措施?
王丁:过去几年,我们开展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与繁殖等多种保护措施。迁地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天鹅洲保护区在1990年时率先引进了5头长江江豚,到现在整个保护区已经有80多头长江江豚,数量正在快速增长。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对一种豚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尝试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范例。正是基于这个经验,农业农村部又在其它几个地方开展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工作。人工饲养与繁殖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人工饲养取得了完全的突破,最长饲养时间将近20年,长江江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完成整个生命周期。2005年繁殖的一头长江江豚到现在已经13岁了,非常健康,而且今年又有新的小江豚出生。当然,最重要的保护工作是就地保护,在这方面我们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农业农村部和地方政府及地方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们在长江和鄱阳湖及洞庭湖建立了一系列的就地保护区。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并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我相信长江江豚的保护一定会取得成功,“长江大保护”的事业也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