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协调人与生物圈,保护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大会在京举办,20余位生态保护领域权威专家,开展近30个主题报告与科普宣讲活动。活动期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教授吕植接受新华网采访。

新华网:我国濒危物种的分布情况如何?

吕植:我国濒危物种的格局是这样分布的,兽类靠西部多一些,因为对于兽类而言,它们需要更大的活动范围,食肉动物需要食物的支撑,食草动物需要栖息地等。所以我国现有的食肉动物在西部更多见,在东部只有零星的分布,比如豹、虎在东北地区还有一些。但鸟类却不同,大多数鸟类在东部地区找一个非常小的栖息地就能存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也是同样的,它们需要的栖息地并不大,而东部、南部地区更加潮湿温暖,适合更多动植物生存。所以对其它类群来说,东部和南部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新华网:目前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怎样的难点?

吕植:有些群落缺乏顶级食肉动物,这样食草动物可能发展到一个失控的局面。大熊猫是我国保护较好的一个物种,它也确实发挥了奇珍物种的作用,在它的栖息地中生活的其它大型兽类,比如羚牛、金丝猴等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庇护。但是在大熊猫得到保护之前,有一些大型的哺乳动物,比如豹、虎,可能在大熊猫栖息地里面已经没有了,所以大熊猫栖息地普遍面临缺乏顶级食肉动物的风险。如果没有顶级食肉动物,只有食草动物,那么这些食草动物会大量地繁殖,反而对个别地区的森林造成破坏。这些食草动物会把森林里长出来的小苗吃掉,或者通过蹭刮让这些树死掉。如果顶级食肉动物数量没有恢复过来,这对于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言是一个风险。

新华网: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应该如何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贡献力量?

吕植:对于大家而言,在保护方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信息的缺乏,我们不知道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少,也不知道它是在变多还是变少,导致我们不知道该如何保护。但是,这些信息随着我国自然爱好者的数量增加,大家可以进行户外活动、去野地里观察,如果组织好,对观察进行系统设计,那么这些观察结果都可以成为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自然界正在发生什么。我们也在积极尝试,希望充分发挥这些对自然感兴趣的人的积极性。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消费时可以选择对地球少一些负面影响的东西,比如少用塑料袋。只要大家关心自然,那或多或少都会对生态保护贡献一份力量的。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吕植:希望更多的自然爱好者投身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图文简介

大熊猫是我国保护较好的一个物种,它也确实发挥了奇珍物种的作用,在它的栖息地中生活的其它大型兽类,比如羚牛、金丝猴等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