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略历》是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采纳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计算后,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是一部纯粹的阳历,以回归年作为基础。它将全年分成了12个月,双数月是小月,长达30天,单数月是大月,长达31天。而2月份则在平年有29天,在闰年有30天。每年共设有365日,每四年一闰,闰年为366日,每年平均的长度是365.25日。当《儒略历》编制好以后,作为儒略▪凯撒的继承人,奥古斯又从2月减去1日加在8月里面。然后将10月、12月改为大月,9月、11月改为小月。

在《儒略历》发明之前,罗马人的历法系统有非常多的元素都是借鉴其它文明,那时候的古罗马历法每年有10个月,并且每个月的时长为30或31天,这样一年就有304天。但是这样并不符合太阳的实际运行规律,所以罗马人决定另加61天作为冬季,之后又将这61天改为两个冬季月份(一月和二月),但是这样每年依旧只有355天。

回归年的时长为365.2422日,而《儒略历》却比回归年长0.0078日,这样算来400年的时间就一共多了3.12日。很显然这种做法造成的误差比较大。1500年后的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对《儒略历》进行了改善与修订,将其变为格里历,这就是沿用至今的世界通用公历。

《儒略历》中的每个月都有其独特的名称,这些名称都有相应的历史来源。

一月名字来源于罗马神话中的神雅努斯。

二月Februarius名字则来自古罗马的节日Februa。

三月Martius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战神玛尔斯。

四月Aprilis名字来自古罗马的词aperire,意思为“开始”,意味将要开始的春天。

五月Maius名字来源于古罗马神话的花神——玛亚。

六月Junius名字来自古罗马共和国的创始人Junius。

七月原名Quintilis,后改Julius。古罗马历只有10个月,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为恺撒是这月出生的,经元老院一致通过,将此月改为恺撒的名字“儒略”。

八月的原名是Sextilis,在后来改Augustus。

九月September在拉丁语里是“第七”的意思。

十月October在拉丁语里是“第八”的意思。

十一月Novembris在拉丁语是“第九”的意思。

十二月December在拉丁语中则是“第十”的意思。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公历的前身——儒略历

图文简介

《儒略历》一部纯粹的阳历,以回归年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