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地球的330000倍。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太阳辐射是地球获得光、热以及驱动全球大气运动的最主要能量途径,它的强度变化直接受到太阳活动影响。

太阳系能在扑朔迷离中安然行走,靠的是称为“太阳风层”的巨大磁场削弱宇宙射线,2006年,科罗拉多大学的阿列克赛·帕夫洛夫计算出,当太阳系穿过极密的星际云时,到达地球的宇宙射线剧增,能将“太阳风层”压缩到几乎只有地球绕日轨道的大小,全球臭氧层将顿失四成。即使一片密度只有“局部团”10倍的云也会压扁“太阳风层”。

太阳和其它天体一样,也在围绕自己的轴心自西向东自转。历史上第一个对太阳自转的观测记录出现在大约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使用新发明的天文望远镜,看到了叠加在太阳盘面上的黑点,即太阳黑子,并认为它们在物理上与太阳本身是有联系的,而并非如以前认为的那样,是位于太阳和我们之间的乌云或行星。伽利略发现,太阳的“一天”略短于地球上的一个月。

1610年伽利略开始研究太阳黑子,并认为黑子的一些规则运动是太阳自转的结果。太阳存在自转,可以从黑子以及日面上的其他活动客体,如日珥、暗条和谱斑等在日面上的移动,或从太阳东西边缘光谱线的多普勒效应来证实。太阳自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随着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进行实验,人们发现,太阳的自转速度很难精确计算。观测和研究表明,太阳表面在不同的纬度处,自转速度是不一样的。在赤道处,太阳自转一周需要25.4天,而在纬度40处需要27.2天,到了两极地区,自转一周则需要35天左右。

太阳的自转速度确实随纬度而异,其自转周期呈现为从赤道的25天到两极的35天甚至更多这样的平滑变化。在日面纬度不同处,自转角速度不同,在太阳赤道,自转最快,纬度越高,自转越慢,这说明太阳存在着较差自转的现象。这种不同位置自转速度不同的现象被称为较差自转。这种现象也出现在太阳系的气态行星上,以及旋涡星系中。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太阳与太阳的自转

图文简介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