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张掖七彩丹霞吗?这里曾是张艺谋导演拍摄电影《长城》的取景地之一。随着电影的热播,张掖七彩丹霞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张掖的名字由何而来?为什么称为“七彩丹霞”呢?这样的地貌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张掖位于我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古为河西四郡之一的张掖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七彩丹霞”位于张掖国家丹霞地质公园内。“丹霞”一词原本指天上的彩霞,出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张掖市的丹霞地貌融合了红色、黄色、白色、蓝绿色等彩霞般的各色石层。放眼望去色调像波浪一样顺着山势起伏,地形扭曲了色彩,色彩幻化了地形,形成了七彩的童话世界。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景区内有五个观景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不同造型的丹霞地貌,全方位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张掖的七彩丹霞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经历了什么样的地质过程呢?
研究发现,丹霞地貌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地貌与外力共同作用的影响。丹霞地貌的岩石主要由层状红色砂岩、砾岩、页岩、泥岩等沉积岩组成。白垩纪早期,该区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通过沉积作用,沉积了红色岩层,表现为山麓堆积;白垩纪中期,该区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环境中,使沉积条件转变为湖泊沉积,沉积了红、紫红、黄绿、灰绿、灰黑等杂色砂质泥岩。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沉积物中的铁离子不断进行交替的氧化还原,因而形成了色彩不同、岩性各异的层状地层,并且大面积分布,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
从构造上讲,丹霞地貌经历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层不同程度的抬升,并产生了大量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通过地壳运动,沉积岩层露出地表。后期的地壳运动使其表现为单斜山和单斜群峰,再加上该地层极易风化,形成了圆浑丘陵状的地貌景观。
流水侵蚀、风化和崩塌等外力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掖地区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且多是大雨及暴雨,在山麓地带,大强度的降水产生的流水侵蚀作用和河西走廊强劲的风力侵蚀作用以及崩塌为丹霞地貌的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外力条件。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以及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光线照射下,铁质岩呈红色,锰质岩呈黑色,泥质岩呈灰色,磷质岩呈灰蓝色,火山岩呈橙黄色,砾质岩呈青色,各色交集,岩体自然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
总之,丹霞地貌的地质构造是由岩石堆积形成的,经过地壳隆起抬升等内力作用露出地表,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外力作用的“打磨”,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造型奇特、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