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燃烧,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化学变化之一。但人们对于物质燃烧的现象,常常会产生一些误解。

误解一:燃烧,需要用火来“点”

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通过打火机或者火柴的“小火”点燃可燃物,从而得到所需的“大火”。因此,人们往往会认为要“以火点火”才能使可燃物燃烧,以至于有“火种”的说法。

实际上,在接触氧气时只要温度达到一定的温度值,类似天然气、木材等可燃物就能够持续燃烧,这一温度值叫做着火点或者燃点。火柴头含有硫、红磷,是着火点较低的可燃物,在“划”火柴时,温度达到了硫和红磷的着火点,硫和红磷首先燃烧,它们燃烧放出的热又使火柴棍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从而使火柴燃烧起来。相同的道理,我们也能解释可以用放大镜点火的原因。

误解二:燃烧就会有火焰

在人们的印象中,只要可燃物燃烧就一定会伴随火焰产生,然而在化学实验室我们发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不会产生火焰,而酒精、硫燃烧时却有火焰。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如果燃烧时的温度高于物质的沸点,那么燃烧时就会有火焰,否则就没有火焰,钠的沸点是883度,燃烧时的温度是1400度,所以钠燃烧的时候会有火焰的。由于木炭燃烧时候的温度小于木炭的沸点,所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那为什么在空气中燃烧往往会产生火焰呢,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较低,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了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气体的沸点较低,远远低于气体燃烧时候的温度,所以燃烧产生了火焰。

误解三:燃烧一定要有氧气

很多人认为燃烧需要氧气,如果没有氧气可燃物便不会燃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只要是任何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叫燃烧。换句话说,某些物质可以代替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比如,氯气可以代替氧气使氢气、铁丝等可燃物燃烧。

二氧化碳在镁条燃烧中便代替了氧气的位置,除了镁条,金属钠等活泼金属均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也解释了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用于扑灭钾、钠、镁等金属燃烧形成的火灾的原因。所以,在面对火灾时,一定要确定可燃物的种类,选择正确的灭火方式,防范不当的灭火方法造成更大的损害。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你对燃烧有什么误解?

图文简介

物质的燃烧,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化学变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