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绦虫,因幼虫阶段寄生在猪体内而得名,猪是它的中间寄主。猪肉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人是它的终寄主,而且是唯一终寄主。
“猪肉绦虫”也称“猪带绦虫”。我国古代医书对人体绦虫早有记载:“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形小褊”,“连绵成串,几长数尺”,“或如带,长丈余”。“绦”即丝编的扁绳。古医书中的记载正确地叙述了绦虫的一般形态。
猪肉绦虫的虫体分头节、颈部和节片3个部分。头节为圆球形,直径约为lmm,头节前端中央为顶突,顶突上有25~50个小钩,大小相间或内外两圈排列,顶突下有4个圆形的吸盘,这些都是适应寄生生活的附着器官。头节之后为颈部,颈部纤细不分节片,与头节间无明显的界限,能继续不断地以横分裂方法产生节片,所以也是绦虫的生长区。依据节片内生殖器官的成熟情况可分为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或称妊娠节片3种。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内部构造尚未发育;成熟节片近于方形,内有雌雄生殖器官;孕卵节片长方形,几乎全被子宫所充塞。
寄生在人体的猪肉绦虫,虫体后端的孕卵节片会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释放大量卵,虫卵为球形,在外界可以活数周。猪食用了含虫卵的粪便后,猪肉绦虫的卵在猪小肠消化液的帮助下,使其中早期的幼虫——六钩蚴孵出。六钩蚴利用小钩穿过肠壁进入血液,随血液散布到身体各处,之后经过60~70天发育成囊尾蚴。囊尾蚴体呈卵圆形,在白色的囊内含有囊液和一个凹入的头节,又称“囊虫”。感染了囊尾蚴的猪肉中会发现卵圆形、乳白色、半透明水泡状,大小如黄豆般的囊尾蚴,因此,被寄生的猪肉通称“米猪肉”或“豆猪肉”。
人感染囊尾蚴后,在人的十二指肠中,囊尾蚴的头节受消化道内胆汁的刺激而自囊内翻出,借小钩及吸盘附着于肠壁上,2~3个月后发育成成虫——猪肉绦虫,猪肉绦虫寿命较长,可达20余年,因此,人体是它们的唯一终寄主。猪肉绦虫病在人体内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失明、乏力等,儿童可影响发育。治疗方法可用槟榔和南瓜子仁驱虫,效果很好。
但如果在某些条件下,人通过误食周围环境中的虫卵、自体寄生的成虫排出孕节后因呕吐反胃进入胃重新消化释放的虫卵、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三种途径感染六钩蚴,通过与猪类似的途径在身体各处形成囊尾蚴,这就是比成虫寄生严重得多的囊虫病。如囊尾蚴寄生在人的脑部,可引起癫痫、呕吐和呼吸紊乱等;寄生在人的肌肉与皮下组织,可出现局部肌肉酸痛或麻木;寄生在眼部可导致失明。此病治疗起来较麻烦,必要时要进行手术摘除。
根据猪肉绦虫的生活史,预防应该从切断寄生虫生活史的总原则出发,杜绝传染源:及时治疗病人、处理病猪、加强粪便管理、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严格肉品检查、改善饮食习惯、不吃未熟的猪肉等。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