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被人们誉为人体的“生命之河”,每一滴血液都跳动着生命的活力。每年,无偿献血者的义举使得数以万计的病人生命得到了延续。血型是怎样被发现的?血液在人体循环一周需要多长时间?今天是世界献血者日,一起来了解血液的这些秘密,捐献热血,分享生命。

 

人类历史上第一例成功输血案例

 

1817年,英国妇产科医生詹姆斯•布兰德尔再也无法忍受产妇因大出血而死亡、医生却束手无策的心灵折磨。他先用动物进行输血实验,取得成功后,设计了一套输血器材。1818年,他成功地用健康人的血救活了一例产后大出血的病人,成为人类历史上成功输血的第一例。

 

血型是如何发现的?

 

1900年,奥地利医学博士卡尔•兰德斯坦纳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于是他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他终于发现了人类的血液按红血球与血清中的不同抗原和抗体分为许多类型。当时,兰德斯坦纳在他的论文《论正常人血液的凝集现象》中只说了3种血型:A型、B型和AB型。1902年,他的助手狄卡斯德罗发现了O型。

 

什么是熊猫血型?

 

人类的血型,除了有常见的A、B、O、AB型之分外,还有RH阳性和阴性之分。RH阴性血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血型,又被称为“熊猫血”。“熊猫血”虽稀少,却只是一种基因上的差异,它不意味血液出了问题,也不意味着好或坏。

 

血液在人体内循环一周需多长时间?

 

心脏输送出来的血液,经过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然后又经过小静脉、中静脉和大静脉,再返回心脏。血液按这个顺序“旅行”,速度非常快,在体内循环一圈只需要20秒。依此速度算,血液在一小时内可循环180圈,1年是157.68万圈,如果一个人活到80岁,血液会在体内循环12614.4万圈!

 

献血会不会影响健康?

 

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5000毫升。献血量一般只占总血量的5%—10%,再加上抽出的是外周血管的血,人体会自动将原来贮存于脾脏、肝脏等内脏里的血液释放到血管中,保持恒定的血容量。献血后,人体的造血组织会自动加速造血,一般经过半个月就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所以,按照规定的条件和间隔期规范献血是不影响健康的。

 

献血小板与献全血的区别是什么?

 

通常所说的献血,多指一次采集200ml、300ml或400ml全血的过程,全血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献单采血小板是借助血细胞分离机将血液中血小板分离出来,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的过程,是现代献血的新理念。血小板的恢复比红细胞快,捐献血小板三天后,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即可恢复到捐献前的水平。

 

献血量与献血间隔期有什么规定?

 

从献血量看,全血一次200-400毫升;单采血小板,每次1-2个治疗量或者1个治疗量及不超过200毫升血浆,全年血小板和血浆总量不超过10升。

从献血间隔看,全血两次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单采血小板,两次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因特殊配型需要,由医生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先献单采血小板、后献全血间隔不少于4周。先献全血、后献单采血小板间隔不少于3个月。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世界献血者日:来聊聊血液的这些秘密

图文简介

血液被人们誉为人体的“生命之河”,每一滴血液都跳动着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