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溶洞的朋友会发现,溶洞里有许多类似于丘陵、山峰、珊瑚等的“石柱”,而这些“石柱”就是石笋。
石笋是碳酸钙石灰岩,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锥体,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自然现象。
石笋是由饱含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或从钟乳石上滴至洞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水分不停的蒸发,还有洞穴里有时温度较高,水溶解CO2的量减小,钙质析出,并沉积至洞底而形成的。
石笋可以有不同的形状,水滴的流量、滴水的高度以及地面的状况均会影响石笋的形状。
随着季节的变化,洞顶滴下的水中含有的物质成分不同,与树木形成的树轮一样,石笋也会形成自己的“年轮”,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这些“年轮”计算出石笋的年龄。
石笋与钟乳石一样成长缓慢,每百年才长高1厘米,如果你看到一个高1米的石笋,那么它的生长通常大约需要10000年的时间。
在过去已知的研究中,世界上最大的石笋位于法国洛泽尔省阿尔芒洞中,从洞底向上崛起达29米,有十层楼高,法国人称为“大石笋”,也可翻译为“石笋王”。但近几年,在古巴马丁洞中,发现了更大的石笋。该洞位于古巴中部的埃斯坎布拉尹山区,海拔650米,长390米,宽150米,高86米。进洞即可望见红色大石笋,髙达63.20米,相当法国阿尔芒山洞大石笋高度的2.2倍,是迄今已知的最大石笋。
除观赏以外,石笋还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现在可以准确的对石笋进行定年,所以石笋也成为了继深海沉淀物、冰芯和黄土之后的又一古气候研究支柱材料。 随着气候的变化,石笋的石灰质中含有的物质也会变化,科学家测定这些物质的变化,可以复原过去的气候变化情况。
在中国有许多石灰岩洞穴中生长了大量的石笋,并且成为了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材料。比如贵州的董哥洞、南京的葫芦洞以及甘肃的万象洞等。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