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人真正地睁开双眼望向世界对西方的先进技术望洋兴叹时,殊不知宁波的“天一阁”里尘封着一本远早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由于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这本中国农工业的全书才久久被世人所认知。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五次考取进士落榜后,年过四十的宋应星决心研究实学。他将书斋命名为“家食之问堂”,希望能在家研究实实在在的学问。(采访:他本来是想考取进士,通过进士来进入仕途来为国家效力,可是他屡试不第,每次考试最后都名落孙山,最后就跟这个科举考试决裂。)宋应星走遍了当时中国技术最先进的省份,利用白描插图详细记录了33个生产部门实际的生产情况,既生动又不失准确。

1637年《天工开物》问世,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膏液》、《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杀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蘖》(酒曲)和《珠玉》,上中下三卷,共18章。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也推动了世界的科技进步。

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如果《天工开物》能够在十七世纪进入欧洲,将提前欧洲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的进程。

《天工开物》没有进入欧洲前,欧洲大部分地区使用的还只是麻纸。随着人们对纸张需求量的增加,麻纸出现了原材料短缺。1834年,《杀青》被翻译成法语,以论文的方式被直接发表在法国科学院院报上,名为《中国造纸技术》。先进的造纸术才由此在欧洲传播,欧洲的用纸危机才逐步解决。

丝绸产自中国,在欧洲是绝对的奢侈品。于是,有人想方设法将桑蚕带回了欧洲,希望能在本地生产丝绸。但在,无论是法国,还是意大利在大规模生产时出现了蚕病流行,而且问题一直无法解决。(采访:在这些书里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就觉得他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他以这些书已经做出了远远超过殿试水平的答卷,而且不但在中国是冠军,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19世纪达尔文读过儒莲关于《天工开物》、《授时通考》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将其称为“权威著作”。

从19世纪以来,作为科技名著《天工开物》被翻译成了法、英、德、意、日、韩、阿拉伯等多国语言,版本之多甚至超过了《论语》。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图文简介

《天工开物》中国农工业的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