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俗称黄花地丁、婆婆丁,菊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野生蒲公英主要分布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等。

蒲公英的果实呈暗褐色,上部长有小刺,顶端逐渐收缩,长有白色冠毛,冠毛多且细长,约6毫米。蒲公英的果实很小,长约4-5毫米,宽约1-1.5毫米,形状呈倒卵状披针形,能起到减小阻力的作用,这也是蒲公英果实能在空中飞行并安全降落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蒲公英果实的特征也与花的独特结构有关。

蒲公英的花是由许多黄色舌状花组成的头状花序,着生于花茎顶端;舌状花具5齿,边缘花舌片背面常具暗色条纹;花蕊雌雄同株,这样既能接受花粉也能传播花粉。头状花序颜色鲜艳,具有蜜腺,容易吸引蜜蜂、蝴蝶、蝇等昆虫进行采蜜,有助于异株传播花粉。

蒲公英的花冠具有闭合的现象。以东北的蒲公英为例,5月初,气温较低,传粉昆虫相对较少,使得花序在早上8点之后才逐渐展开,下午3点之后花序就会慢慢闭合,第二天继续开放。5月中旬,天气变暖,此时昆虫较多,大部分花会在中午12点之前闭合。如果利用纱网隔离昆虫,花序就会保持开放状态,一直持续到傍晚,直到温度降低时才缓慢闭合。因此,温度和授粉对蒲公英花的开闭有重要影响,一般3至4天整个花序就会永久性闭合。

蒲公英还具有药用价值。蒲公英全草都可以入药,味微苦,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中草药,与其它中药配合可用于治疗烧伤合并感染、胃痛、急性胆道感染、腮腺炎等多种疾病。蒲公英的化学成分复杂,其活性成分主要有黄酮类、萜类、酚酸类、蒲公英色素、植物甾醇类、倍半萜内酯类和香豆素类等。

蒲公英还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抗自由基、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作用,有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利胆保肝、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蒲公英的花和果实

图文简介

蒲公英果实的特征也与花的独特结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