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活字印刷,就不得不提四大发明当中的纸。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竹简、金石和帛书等,要轻便和经济许多。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传播的需要。

公元172年前后,东汉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把墨水涂在石碑上,然后再将纸平铺,由于字体的凹入部分没有墨水,纸就会被拓上碑石阴文。

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雕版印刷在当时受到广泛欢迎,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北宋年间,文化极其繁荣,雕版印刷事业也有了全面发展。在众多平民中,一个叫毕升的工人,在印刷铺专门从事手工印刷。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毕升发现,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费工费料增加成本,而且有错字不容易更改。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便可以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在这种启示下,毕升努力钻研印刷技术,发明了活字印刷。

制作活字的方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具体记载: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再用。

至于活字的材料,毕升也曾试验过用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1965年,浙江温州出土一件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字体大小不一,有个“色”字被横置,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升之后大约50年,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时间来到元代,有一个山东农学家叫做王祯,他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

随着贸易和印刷书籍的传播,先进的排版印刷工艺,迅速在日本、高丽等国传播,1377年,高丽用金属活字《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书。

对于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各个国家众说纷纭。意大利人将活字印刷传入欧洲的功劳,归功于印书家帕菲洛卡·斯塔尔迪,他见到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来的活字版书籍,采用活字法印书。意大利人为此特意在他的出生地伦巴第树立他的雕像作为纪念。

1440年左右,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受到中国印刷技术影响,将当时欧洲已有的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了铅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实质上推进了印刷形成工业化。但这已经比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晚了约400年。

直到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才将沈括《梦溪笔谈》中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一段史料,翻译成法文,欧洲人才第一次了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史实。

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时至今日,活字印刷虽早已被现代各种新兴印刷技术所取代,但是基本原理方法和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的发明,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持久深远的影响,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印刷工艺,它仍然在当代社会发挥着余热!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活字印刷——人类文明的播种机

图文简介

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