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 又叫黑河——腾冲线。是由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人口密度对比线,即从黑龙江黑河开始,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到云南腾冲结束,把中国大陆分成两大部分。 胡焕庸线大致沿着45°倾斜的直线,该线东南部43.8%的国土居住着94.1%的人口,而该线西北部56.2%的国土只居住着5.9%的人口,因此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 线的西北方向,是“大漠长河孤烟”,线的另一头,是“小桥流水人家”。
沧海桑田,唯独这条线没变。
胡焕庸线也具有明显的气候学意义,在该线的东南部,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以平原、丘陵为自然景观,降水充沛,农耕经济发达;而该线的西北部,主要位于非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以草原、高原、沙漠为自然景观,农业经济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因此胡焕庸线实际上和我国气候具有高度重合性,也说明气候对人居环境的重要影响。
胡焕庸生平
胡焕庸生于1901年,卒于1998年,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