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狩猎、采集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没有消防装备,穴居处地发生火灾,就用土掩灭火,巢居处无法用土灭火,就跑,反正至少作为工具的石器烧不了。

随着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洞穴和巢居已不能满足人类居住的需求,于是人类就开始建造房屋。建房构件用可燃物,屋内生火,火灾危险性不小。

古人首先想到的是防火、如用木橼、草泥土混合的屋顶替代树枝、树叶、草茎等可燃物制作的屋顶,在木柱、木门框外表抹类似现代水泥的“胶结材料”,作为原始的防火涂料,以减少火灾的发生。


如果火灾还是发生了,那就用水桶灭火,一大队人从水源处排到火灾现场接力传递水桶,由离火场最近的人甩水灭火,效率很低,但解决了掩土无法灭高处火的问题。古代技术进步慢,直到秦汉时代,水桶依然是人们主要的灭火工具。

隋唐五代时期,为了防备敌人用火攻城,人们开发了一种用于军事上防御的灭火工具。这种工具用一根一丈粗的竹竿,打通中间的节,作为射水工具。另用生薄皮全缝成袋,内贮三、四石水,把竹竿一端放在袋内绑起来,构成灭火工具,使用时由三、五名壮士压水袋,从竹竿另一端射水灭火。

与水桶相比,这种工具集贮水与射水于一体,投入使用快,能产密集射流,灭火效率高。可惜的是,这种消防器材上的新发明器具连名称也没有。杜佑在《通典》上介绍它时没给它起个名称。

另一种军事上用于城防的器材是名称的,称为“油囊”,即用油布缝制成的水囊。敌人把攻城用电火车推到城下时,城上的士兵就把“油囊”从城上扔向火车,囊破火灭。与上面那种灭火器材相比,“油囊”用途的局限性更大。


宋代我国发明了灭火用的唧筒。据曾公亮记载,唧筒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穹唧水。

在这种唧筒内,紧裹在水杆上的棉絮起着活塞的作用,用手来回拉动水杆产生正压和负压,将水从竹筒开窍处吸入,喷出。

唧筒的发明,基于宋代对大气压的认识和应用程度有了新的提高,科学进步推动技术发展,适应宋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这种唧筒的射程和流量都有限,但能单人使用,灭火比水桶、油囊等有效得多。


我国明代引进西方的消防技术,水铳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水铳是一种利用气压原理制造的手掀消防泵,这种器具与原始的灭火工具相比,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灭火的功效大为提高,还可以从远近各个角度甚至从高处射水柱灭火,水铳的出现,使我国的消防战斗力有大幅度的提升。


到了清代,我国的消防装备有了更大的进展,首先,明末传入我国的水铳得到普遍的采用,然后是引进燃煤蒸汽机为动力的消防泵,大幅度提升了消防泵的功率和灭火效率。

清末英商在上海租界成立了自来水公司,修建自来水厂。随着自来水管线的铺设,在租界的街道上陆续安装消防龙头(消火栓),替代消防水井,使消防供水十分方便。不久,天津、青岛、北京、汉口等城市也相继用上这种市政消防供水设施。


民国时期消防装备的发展包括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消防车大量应用,火灾电话报警系统的应用,化学灭火剂的应用等等。

在国产国产的消防装置方面,薛振祥的震旦铁工厂改装制造了我国第一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消防车,开发了空气泡沫液,制造出灭火器和消防水带,是最大的亮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消防装备有了迅速而持续的发展。至今我国不仅能制造各种消防车、消防艇、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等器材,还能制造消防机器人,消防无人机等高新技术的装备。

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地发展,如今我国在建的超高层建筑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高铁的里程世界第一,石化工业不断发展,这一切,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更复杂的火灾危险性,对消防装备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消防装备极简史,5分钟读完

图文简介

在狩猎、采集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没有消防装备,穴居处地发生火灾,就用土掩灭火,巢居处无法用土灭火,就跑,反正至少作为工具的石器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