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上,科幻作家刘慈欣发言时谈到,现在国内科幻最基础的那一部分东西其实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很欠缺,比如最主要的三个要素——作家群、受众群、作品。他认为当前科幻作家总体数量很少,相对其他文学而言,作品也远不够多。


诚然,科普科幻创作的繁荣发展,本质上还要靠体量足够大、水平足够高的作家群体持续不断地推出精品佳作,并能够为最广大范围的社会公众所接受。因此,要扩大创作群体,作家的数量上去了,才能够产生比较经典、优秀的作品;同时,也要扩大读者群体,读者的需求增加了,科普科幻作品才有市场,才能融入群众的文化生活。


作为中国科普创作领域的领军行业组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促进科普创作事业繁荣发展为宗旨和使命。40年的发展历程中,协会通过主办期刊、组织评奖、举办赛事、开展培训等各类途径,一方面,积极向社会和公众推送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持续培育读者群,发现、培养、激励科普科幻创作人才。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摸索,目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已经初步搭建了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及成人的全年龄段的读者群培育和创作人才培训体系,尤其是将科学家群体纳入科普创作队伍建设行列,为科普科幻创作繁荣发展厚植文化土壤,打下人才根基。


《科学故事会》:科学阅读和写作从娃娃抓起。创刊于2019年8月的《科学故事会》是一本面向初中生和小学中高年级,以原创科学故事阅读和写作为主的刊物。它通过讲述科学中的故事,发掘故事中的科学,让孩子们在科普阅读与创作中爱上科学,提升科学素养。


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让科普科幻阅读和写作走进中小学课堂。这项全国会议自2018年起每年度举办,邀请学者、作家、教育工作者们以“科普+教育”“科幻+教育”的跨界视角,通过学术报告、课程展示、科普活动等形式,展示、探讨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发展动向,为我国青少年科学阅读和写作在学校教育中的推广理论支撑提供和专家资源。


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培养高中生科幻写作的专注和热情。这项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中小学生竞赛之一,旨在搭建展现新时代高中生的科学素养、想象力、创造力与写作能力的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大赛报名人数逐年创新高,2019年全国有16万中学生参与,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科学思维、提升创作水平。


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瞄准青年人,发现和培养明日之星。2017年以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支持下,承担科普文创项目,并以“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进行推广。3年来。通过与地方作协、高校社团及科技公司等合作,先后开展了创作选题遴选、潜力人才选拔、创作培训、创作大赛、创作交流等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上海、成都、长春、天津等地开展各种创作培训班近50个,邀请授课讲师200余人次,培训学员超过4000人;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收到各地投稿作品1143篇,经评审,1062篇科普科幻作品在项目官网展示和传播,授予165篇优秀作品的作者“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称号,并发展其成为学生会员。


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项目:定位于科学家,充实科普创作的高端人才库。自2018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承担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培训交流组织实施工作,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和科普创作搭建平台、提供服务。2019年针对在库的512个团队的510名专家,共为6547名团队成员提供了科学传播能力培训、视频拍摄、宣传等服务,并研究制定了团队运行指导意见及未来发展规划等。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营造激励性社会氛围,助力创作生涯。该奖项为中国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专业奖,2008年5月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表彰奖励全国范围内优秀科普作品的作者和出版制作机构。现已成功举办五届,获奖作品中有15部作品经中国科协等单位提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有力助推了科普作家的职业生涯迈上新的起点和高度。


(陈玲: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张志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筑牢科普科幻创作的人才之基

图文简介

科普科幻创作的繁荣发展,本质上还要靠体量足够大、水平足够高的作家群体持续不断地推出精品佳作,并能够为最广大范围的社会公众所接受。因此,要扩大创作群体,作家的数量上去了,才能够产生比较经典、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