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灾  2018.6


    灾害教育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构成,学校灾害教育应该首先发展,因为学生可以向家庭和社会传播灾害知识、防灾减灾能力、以及防灾素养。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灾害意识与防灾素养。在新时期必须构建起全面的、系统的、可持续的灾害教育体系,形成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配合,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公众教育为外缘,立足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灾害教育


一、学校安全教育

旨在进一步加强学校防灾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面临突发安全事件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颁发了一系列文件。2002年6月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6年9月,教育部和公安部以及其他8个部委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提出了安全教育的基本框架,包括:安全防护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灾害避险自救教育和演练。2007年2月,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教育部制定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这个纲要在联合国的指导,吸收国外安全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深化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所提出的安全教育内容,首先把灾害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综合起来,按照我国教育系统的应急管理体系,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公共安全教育”的概念和框架。其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它的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2009年6月1日,为了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落实和推进,教育部针对学校和教师出台了《中小学安全工作指南》。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更具可操作性。通过这些政策规定,可以说我国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思路、框架和结构很完善,不亚于发达国家。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学校重管理,轻教育;教育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效果评价还有待研究:缺乏与社区联动;教育重知识目标,轻视学生防灾技能养成:缺乏安全教育师资力量等问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防灾减灾教育在学校的开展,保障实施效果。同时,防灾减灾教育要与安全教育有机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自1996年起,中国确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设立这一制度是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2015年3月30日是第20个全国中小学安全宣传教育日,主题是“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


年份 主 题

1996 全社会动员起来,人人关心中小学校安全工作

1997 交通安全教育

1998 注重防范,自救互救,确保平安

1999 消防安全教育

2000 保证中小学生集体饮食安全,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2001 校园安全

2002 关注学生饮食卫生,保障青少年健康

2003 大力提高中小学生及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004 预防校园侵害,提高青少年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2005 增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006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2007 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

2008 迎人文奥运,建和谐校园

2009 加强防灾减灾 , 创建和谐校园

2010 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

2011 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

2012 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

2013 普及安全知识,确保生命安全

2014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2015 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

2016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注:2017后不单独发文、公布主题,改为直接开展专题教育形式:如2017年度偏重防灾减灾、校园欺凌、预防网瘾;2018则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防灾救灾等为主。


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简介


    201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并列设置,课程目标为: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在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主要方式有: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要求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印发文件指出: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跨学科实践课程动态开放性课程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指导纲要》具体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并对每一个推荐活动主题如何开展做了简要说明,供有不同需求的学校参考,笔者最近也在开展教学资源包建设工作,供不同学校教学参考。教学实践中,学校在课程规划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预设与生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地理、思品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专题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时、师资安排:小学一至二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指导纲要》提出,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其实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确立了该课程的独立地位。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实施效果不甚理想,这次《指导纲要》的出台将会极大地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在中学的开展,利用此次契机,防灾减灾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三、防灾减灾教育融入综合实践课程的方式

   防灾减灾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为: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地震遗址考察、家乡灾害历史调查,提出防灾减灾策略。

 

调查家乡自然灾害概况

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家乡曾经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

2. 对象可以是老人、以访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查阅图书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也可以通过走访地震局、气象局相关机构开展调查研究。灾种可以涵盖地震、气象洪涝灾害等;调查内容包括灾害现象、影响及损失,采取的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等内容。

3. 形成研究报告,提出防灾减灾对策。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如深入社区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志愿活动

    同学们通过文献、考察、调查及实验等一系列研究已经知道防灾减灾知识,邀请专家开展科普讲座,认真学习之后再向村民或小区居民去宣传,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

 

 

3.设计制作

    工程减灾,模拟实验、减隔震害等,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活动:抵御地震和飓风的房屋( 1.5-2小时)

    在地震或飓风发生时,建筑物来回地摇晃极易造成建筑物的损坏,进而带来了灾害损失。你有什么办法使建筑物更牢固吗?

     1手工制作如图所示的建筑模拟物;

     2学会给建筑物加上X支架(胶布或纸条),看“手上建筑”是否不易解体?

     3结合校园加固工程,想想看这说明了什么?

     在网上找找其他抗震建筑,试着分析原理。

 

4.职业体验

   地震与气象台站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最后,结合研究与实践经验,研究者提出防灾减灾教育融入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策略建议如下:①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防灾素养。②科学设计防灾减灾教育主题,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③教学策略应该是“综合渗透,主体探究,活动强化,全面发展”。④构建数字化资源库,开发设计教育教学资源。符合“源于生活,来自区域,服务教学,体验发展”原则。⑤编撰应急预案、绘制防灾地图、开展隐患排查、防灾演练,提升安全文化,助力韧性社会建设。


出去玩!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新途径

图文简介

灾害教育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构成,学校灾害教育应该首先发展,因为学生可以向家庭和社会传播灾害知识、防灾减灾能力、以及防灾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