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教育课程开发流程探析


[摘要]:现阶段,关于灾害教育课程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教材的编撰缺乏科学依据等现象,缺乏理论支撑的灾害教育教材可能造成另一种“灾难”。鉴于此,选择国外灾害教育课程与教学相关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希望能有所借鉴、为我所用。同时,开展课程开发研究背景调查,了解灾害教育指导纲要的需求程度,调研课程形式,提出相关启示。提出课程开发流程与原则:关于课程目标构建,可通过国际比较、案例研究与教师调查获取;关于课程内容选择,要求源于生活,重视灾害记忆的传承,分析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及学生需求;关于课程编制方法,按照课程编制模式、原则及流程构建系统、开放的灾害教育课程体系;重视课程评价,使其不断发展完善。

[关键词]:灾害教育 课程 开发 理论


科普研究 2018,2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且损失日趋增大,灾害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子;同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联合国兵库宣言》指出:促进将减少灾害风险列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5年)的固有内容之一;同时,防灾减灾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应有之义,防灾减灾工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防灾减灾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灾害教育与安全文化的发展。一、灾害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而培育安全文化;二、灾害教育也可以唤醒公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理解、支持与参与;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也可促使多部门合作,解决灾害管理工作的条块分割现状,促进防灾减灾工作的融合式发展,力争达到“综合减灾”的状态。

我国灾害教育研究与实践开展较晚,尚无大规模现状调查等研究基础[1] 。灾害教育研究大多属于介绍式、呼吁式研究,大多为应景之需,缺乏长效机制;加之理论体系薄弱,灾害教育、科普宣教工作实践缺乏理论指导;最后,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存在某些问题、教学设计水平制约灾害教育的效果;尤其是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源、科普师资培训,灾害教育课程建设滞后导致了灾害教育开展效果不甚理想[23] 。鉴于社会发展、公众需求以及学科发展考虑,选取灾害教育课程开发作为研究内容与突破点。

1.课程开发研究背景调查

利用“2011年全国地理教师国培项目”及“2017年北京市防震减灾科普师资培训暨灾害教育研讨会”的契机,对来自全国、北京市的地理、综合实践、品德与生活等学科教师做了“灾害教育课程目标构建、内容选择与方法研究调查问卷”(200份,2011年;260份,2017年)、以及“灾害教育相关问题访谈”(40份,2011年;260份,2017年),以了解真实情形,这也可看作对参与教师进行了一次灾害教育启蒙,取得了较好效果。

1.1调查背景

参与“国培计划”的200名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样本分散,适合调查研究;但或许只能代表全国较高水平教师的看法,大都具有高级教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水平,此研究结果对后续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男女人数相差不大,中年教师居多。大多数教师的学历为本科以上,也有少数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

1.2灾害教育指导纲要

仅有1%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颁布“灾害教育指导纲要”,原因分别为:现在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用来进行灾害教育;灾害教育是全社会的事,而不应该仅靠学校教育来完成;有0.5%的教师认为如果纳入考试评价体系,则有必要。其他98.5%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有必要颁布灾害教育指导纲要。理由为:我国灾害频发,灾害教育实施不力,灾害意识薄弱,只有颁布指导纲要,方能引起各方重视,进而确保灾害教育的教学时间和实施效果,方便专家编写教材、教师教学,开展教学设计等。

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并非熟悉和了解,相关研究也指出了教师防灾素养不高、积极主动开展灾害教育的意识不强[2],为什么却还要提出颁布灾害教育纲要呢?一是因为该纲要对灾害议题不突出,也包含不了灾害教育的全部,而且该指导纲要层次不清,要求不明,难以操作;二是因为灾害容易带来群体性、致命的伤害,所以灾害教育比安全教育更有需求。研究者认为可以修订完善“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也可单独提出“灾害教育指导纲要”。

1.3灾害教育课程形式

现阶段,地理、综合实践、思品学科的教师是开展灾害教育的主力,灾害的内容较多集中在地理课程。81%的教师认为应该把《自然灾害与防治》这一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学习,教师才会认真教授,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另外19%的教师认为现行选修课程也能起到教育效果,没有必要变成必修课程。可见,来自全国的教师由于其生活经历、学历等因素影响导致其有着不同的见解。研究者认为应在初中阶段也开设此类课程,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模块已被调整。

尽管在灾害教育课程形式等问题尚存在争论,但课程建设与探索的步伐不能停止,理论研究需引领实践,需要开展灾害教育课程目标构建、内容选择及编制方法研究,作为今后灾害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2.灾害教育课程目标构建

教育给人以美好的愿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灾害教育的基本功能如下:灾害教育增强了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了人们自我防护能力,减少生命与财产损失风险[4] ;灾害教育培养了大批防灾减灾人才,推动了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灾害教育培育安全文化,推进安全安心社会建设。

关于课程目标构建,可通过国际课程目标比较、防灾宣言文件启示、教师问卷调查等获取相关因素,综合分析后得出[5,6,7。具体分析如下。

2.1已有目标借鉴

根据已有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类,研究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课程目标进行研究,其包括单独的灾害教育课程目标,如日本兵库县防灾教育目标;地理课程目标中的灾害教育因素,如美国地理灾害课程目标;防灾安全教育纲要,如我国大陆地区的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与台湾地区防灾素养指标。

2.1.1兵库县的防灾教育目标

阪神地震发生以后,兵库县开展了“全新防灾教育”活动。所谓“全新防灾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在灾害中的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其防灾意识,并在以往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互助以及志愿者精神等“共生”的意识。该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人类基本修养和品德,同时兼顾安抚受灾儿童心灵。

在复兴10年委员会的总结经验和事业规划中坚持了“新防灾教育”的要点,力图进一步的充实“兵库的防灾教育”。“兵库的防灾教育”主要旨在使大家能够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掌握应对地震等各种灾害的实践能力,在灾害中可以“自救”,同时也要培养大家互相帮助和志愿者的精神,为安全安心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提出的防灾目标如下(诹访清二,2008)。

 

2.1.2海峡两岸防灾安全教育大纲目标对比

我国大陆地区制定有《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台湾地区也有相关的防灾素养指标(防灾教育白皮书,2004),研究旨在发现二者差异,以利于灾害教育的目标建构。

台湾地区关注灾害教育,指标内容很细化,便于操作与实施;关注防灾素养各个维度,把防灾素养指标细分成了防灾知识、防灾技能及防灾态度维度;大陆地区纲要比较简略,教师操作难度大;另外,台湾地区指标关注各年龄段,年龄分区更科学合理,同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大陆地区尚未涉及教师、大学生层次的防灾素养。

大陆地区还颁布了《中小学安全工作指南》(2009),包括专题八、九、十与灾害有关内容,其属于典型的政策性知识文本,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防灾救灾计划的编制要求没有出现;防灾演练要求虽然纳入,但没规定时间强制实施;注重方法,但无教学方法研究故对灾害教育教学指导意义不大;所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不全面;学校向社区扩散、物质储备的提法很好,但没有具体操作步骤等;鼓励学校自主开发课程,但无流程指导、课程的质量与效果也不能保证。

2.2防灾宣言启示

国际上知名的防灾减灾宣言有《儿童防灾和歌山宣言》与《兵库宣言》,前者关注灾害教育,后者为综合性减灾宣言,研究者试图从其中提取相关因素,以构建灾害教育课程目标。

启示:《儿童防灾和歌山宣言》宣言认为“防灾教育对减少减轻由灾害所带来的人员伤亡、资产损失、资源破坏,以及对受灾人员的救援工作很重要;防灾教育可以提高防灾意识;通过收集灾害经验传达给世人可以减轻灾害影响”,宣言从各个角度表达了推进灾害教育以及其本身的美好愿景,也就是所谓的终极目标,这给我们开展灾害教育课程目标构建提供了一些启示。同时指出促进将减少灾害风险列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5年)的固有内容。

2.3问卷调查参考

现状调查(2011)指出:学生应该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成因与危害。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了解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养自救、他救、共救的能力。教师指出灾害教育课程目标需要具有连续性,最好从小学到大学阶段,具有不同的层次标准,以保持灾害教育的连续性与效果。教师眼中的灾害教育目标较为笼统,研究还需研究细化。大多数教师认为仅靠地理教材无法实现全部教育目标,地理教学较多关注防灾知识维度,对防灾技能、态度维度关注较少,灾害教育需要多学科渗透、跨部门的合作。

2.4课程目标构建

研究者提出的课程目标(以地震为例)是在参考台湾地区的课程目标、日本兵库县防灾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结论以及国际宣言的启示修改完善而成,可为后续研究参考。

 

[知识与技能]Ø 了解地震灾害的概念、成因、分布、危害和预防。Ø 正确掌握地震发生时的逃生、自救和互救技能。

 

[过程与方法]Ø 培养教师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Ø 识别身边潜在的自然风险,开展建筑质量安全调查,制作防灾地图。Ø 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锻炼防灾技能、提升防灾态度,如开展防震演练、防灾运动会等。Ø 书写应急联系卡、准备地震应急包。

 

[情感态度价值观]Ø 教师正确看待地震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灾害是不能阻止的,但其风险是可以减少的。

 

3.灾害教育课程内容选择

联合国开展“国际自然灾害减灾十年”,指出“知识是减轻灾害的成败,教育是减轻灾害的中心”,但是公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防灾减灾知识与层次要求尚未取得共识。以下从编者访谈、理论研究、教材比较、问卷调查等角度分析灾害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3.1编者访谈

2010年京大访问研究期间,研究者对神户大学林大造研究员进行了灾害教育教材研究的访谈,其详细介绍了神户教育委员会为纪念1995年阪神大地震而制作的灾害教育教材《走近幸福吧—从阪神・淡路大震灾中学习》的由来、编写思路、基本理念、使用范围等问题。这对我国开展此类教材的编写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意义。


林研究员认为:此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具体来说,以图像的形式导入,如第一页是星空图,第二页是地震发生的时刻表,第三页是地震后的惨状景观图,第四页是地图与地震被害人数,图像十分直观的表现了地震的危害及损失,其打破了夜空的宁静与酣睡的人们,使其无家可归。接着分“出现过这样的事情”、“保护生命”及“共同生存”三部分介绍了地震的损失及灾后生活;同时介绍地震机理、灾害史及如何预防;国外地震及次生灾害等问题。最后以一首歌曲的歌词结尾,用来缅怀地震中逝去的人们,该教材符合学生心理及年龄特点。另外,此教材也配有光盘。教材基于传承灾害记忆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教材在关注防灾知识的同时,较多关注防灾态度的养成、防灾技能的培养,这些内容选择原则都值得借鉴。

3.2理论研究

建议课程开发可以按照“平时、应急、修复、重建及防备”的阶段分别选取课程内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防灾知识、加强防灾技能的培养、促进防灾态度的提升。

课程内容的选取需要参考学科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可从国际课程标准比较借鉴而来,如美国各州课程标准较关注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等议题,校外教材讲授灾害类型也可以作为参考;也可从已有知识概念图推导而来。

3.3教材比较

内容涉及灾害教育的教材有地理教材、专门的灾害教育读本等。研究分别选取我国地理选修、国外地理教材中的灾害教育内容、中小学生防灾减灾读本进行分析。

不难看出,国外地理教材中有关灾害教育的内容有如下特点:一、图像系统丰富、直观,图表数据详实,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二、活动系统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给出一些数据或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活动或任务形式给出。三、课文系统叙述科学合理,知识含量丰富,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从教科书深层系统分析来看,地理教材中都比较倾向知识传授,较少关注技能养成教育,但这也比我国教材更重视技能与态度的培养。

在“四川省减轻学校自然灾害风险项目”(美国国际开发署海外救灾办公室、亚洲基金会)支持下,针对成都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为了提高学生避灾自救意识、知识与技能,方伟华、李宁等学者编写了《中小学生防灾减灾读本》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此书内容体系较为合理,抓住了四川地区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除地理科主要讲授的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外,还讲授有雷电、冰雪灾害等,除此之外,还讲授有森林火灾与生物灾害,较好把握了灾害教育的内涵;与国外读本相比,此书印刷质量一般;该教材主要针对初中生、小学生(10~15岁),年龄跨度太大,需要在教材编写时考虑初中生、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地震局在北京市财政项目的支持下,于2015年度开展实施了《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教材》项目,2016年度开展实施了《灾害教育读本》项目,印刷百万次、免费配发北京市每一名中小学生,并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师资培训,结合需求配以“首都防震减灾科普大讲堂”项目,收效较好。读本在形式上力求图文并茂,内容包括了自然灾害基础知识、避灾自救基本技能,并附有许多简单、操作性强的防灾减灾小活动、小游戏和灾害调查方案等。读本编写前,开展了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多方需求调查,教材初稿在培训班使用后结合受训教师意见修改完善而成。

综上可见,我国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的内容文字描述较多,强调防灾知识,多与生活实际疏离;日本的灾害教育内容以图片居多,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注意对防灾技能的培养,提高防灾态度,可操作性强。日本地理教材中的灾害内容较中国少,系统性也不强,但有类似专门课程,重视实际操作,所以教育效果反而比中国好。研究者认为:三类教材应有效整合,避免项目重复建设与无意义分发。

值得注意的是,地理教材中的灾害教育内容较多,加之地理选修5的出现是一种进步,但是修习人数较少,可以说把灾害教育局限在地理学科内也局限了其发展,效果也难以保证;但专门的灾害教育读本大多没有理论研究作为编制基础,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安全教育教材又有忽视自然灾害的倾向,所以如何协调三类教材的关系,提高教材质量还值得深入探讨。建议整合教育资源,在初中也开设《自然灾害与防治》的选修课,与高中阶段已有课程一道实行“必修式选修”,以此保证修习人数与教育效果;要不断补充、完善实践内容;教材辅导资料要配套,安全、防灾教育读本可以作为课外教材的有效补充。同时,灾害教育课程不止包括教材,需要合理开发设计教学使用配套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学习档案等教学资源。

3.4问卷调查

调查问及“如何选择教材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地理教师认为:应针对国情、乡情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来选择灾害教育内容,即灾害教育内容要具有区域性,要来源于生活;也有教师认为应选取频发的、危害较大的灾害类型;还有教师认为应改选取地理学科特性的灾害类型。教师所理解的核心概念有是灾害的类型,如地震、泥石流、洪水、台风等;灾害产生的原因、影响等;防灾减灾行为等,理解比较全面,该资料能对开展灾害教育课程研究提供参考。

总之,课程内容选择要贯彻以下原则:要求源于生活,重视灾害记忆的传承,分析学科发展、社会要求及学生需求。

4.小结

如上所述,灾害教育课程研究与实践要注意以下问题:一、关于课程目标构建,可通过国际比较、案例研究、文件宣言、教师调查获取。二、关于课程内容选择,要求源于生活,重视灾害记忆的传承,分析学科发展、社会要求及学生需求。三、关于课程编制方法,按照课程编制模式、原则及流程构建科学、开放的灾害教育课程体系。四、关于课程评价标准,针对现阶段教材质量参差不一的情况,灾害教育课程评价亟待深入研究,必须重视课程评价,以使其不断完善发展。


科普如何编书!灾害教育课程开发流程探析

图文简介

选择国外灾害教育课程与教学相关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希望能有所借鉴、为我所用。同时,开展课程开发研究背景调查,了解灾害教育指导纲要的需求程度,调研课程形式,提出相关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