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2086 篇文章




那些伤口还会痛吗


还记得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吗?现在那里已重又建起一片家园,但是,那些在灾难中幸存的人,那些经历过生离死别,经历过世界支离破碎的人们,他们的伤口还会痛吗?

追踪发现,汶川地震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后,青少年的PTSD发生率分别为21.0%23.3%13.5%14.7%;有研究甚至表明,汶川地震发生3年后,中学生PTSD的发生率仍高达29. 6%,而8.5年后,青少年PTSD的总发生率仍在4.75%。事实证明,对于这些人来说,灾难并没有完全离开。

实际上,不止汶川大地震后的幸存者,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PTSD患者,他们或经历过地震,或战争,或凶杀,或强暴...他们的伤口会痛。

所以,让我们走近PTSD患者,认识他们,理解他们,温暖他们,祝福他们。

01

PTSD到底是什么?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PTSD和多种因素相关,比如PTSD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一半,且女性PTSD患者疾病慢性化比例亦较高,年龄亦为PTSD的影响因素,有研究显示,年龄较大者更易发生PTSD,亦有研究表明中年人是PTSD的高危人群:婚姻状况也是影响PTSD发生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可以减低PTSD的发生,离异或家庭关系恶化者,发生PTSD的概率明显增加。在家庭中重要成员发生重大变故导致家庭其余成员心理压力剧增时,也会导致PTSD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文化程度较低者,更易形成错误的认知理念,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更易出现负性认知,从而导致PTSD的发生率增高。高教育水平者,在应激性事件发生后,能够理性的看待事件的发生、发展,自我调节能力强,是PTSD发生率较低的因素。



02

PTSD的症状?


PTSD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第二组为保护性的反应,第三组为高度警觉的症状。

(1)反复体验症状

这种症状表现为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记忆起这些事件,没有警告,就像“ 从天而降”,不需要刺激或者相关引发物,PTSD个体可能会生动地看到当时的情境,好像创伤再次发生,被称为侵入性回忆或者“ 闪回”。反复闯入记忆的痛苦事件,还会在人睡眠状态以梦魇的形式发生。另外,如果遇到与此创伤事件有关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或者是实际的线索,都会引发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恐惧、恶心、抑郁等等),或者是生理反应(心跳加快、出汗、呼吸加快甚至过呼吸等)。这种反复体验性症状给个体带来了很大痛苦,一方面个体难以控制症状的发生时间和次数,另一方面它们会引发个体强烈的痛苦感觉,就像再次经历创伤事件一样。

(2) 回避与情感麻木

这是PTSD的核心特征,反应了个体试图在生理和情感上远离创伤。创伤体验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情绪,如,压倒一切的恐惧、害怕和焦虑,这些情绪反应可持续终生。许多创伤事件的幸存者报道在他们的生活中情感体验受限,通常指情感麻木。事实上,创伤患者有能力体验和表达患病前的所有情感,情感上的麻木并非创伤体验导致,而是PTSD患者对负性情感刺激常做出过度的回避反应所致。对创伤记忆的回避可以暂时缓解痛苦,但是却强化了回避性行为。类似的,情感分离是为了切断侵入性创伤记忆与痛苦情感之间的联系,但是严重时会阻碍个体与他人建立正常联系,享受日常生活,保持创造力,以及计划未来等多个方面。

(3) 过度警觉

这一症状在创伤暴露后的第一个月最普遍、最严重。在这种状态中,个体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环境中的威胁性信息(高度易感性)。同时,个体还会体验到难以入睡或者睡眠不深、易激惹或易怒,难以集中注意力,对刺激的过度反应(比如过分的惊吓反应)。在危机中,这样的反应是适应性的。但是,在安稳的情境中,过度的警觉性会扰乱个体的正常生活,使人感到衰竭,破坏机体健康。

03

最后


一位从汶川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姑娘这样写到:

我不太想回忆那段时间。可是我学着慢慢接受它。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因为它的存在而完整。


灾难面前,我们有时做不了什么,但是灾难过后,伤口痛时,我们却可以为他们做很多事。

亲爱的,

你做的很好。

请继续做的很好。

他们在天上也会为你感到骄傲。

只要你跑的够快,够远,

总有一天,

你能完全地接受,

所有的好与不好,

所有的痛与离别。


你有无限的能量。



这是那个姑娘的原文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267173

我本来想向她要个授权,但是直到ddl她貌似都不在线,如果她介意的话我会删掉。

[1]李璐寰,童辉杰.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8(01):100-108.

[2]马宏筠.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08):89-91.

[3]伍新春,王文超,周宵,陈秋燕,林崇德.汶川地震8.5年后青少年身心状况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01):80-89.

文案、排版 | 陈浩冉

指导老师 | 王韬



那些伤口还会痛吗?

图文简介

还记得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吗?现在那里已重又建起一片家园,但是,那些在灾难中幸存的人,那些经历过生离死别,经历过世界支离破碎的人们,他们的伤口还会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