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生理性减退、内分泌失调、最终雌激素不足是绝经后心理和器官功能失调以致发生退化性疾病的基本原因之一,激素替代疗法是给予绝经后女性适量性激素以解决其与激素不足相关健康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然而,一直备受争议的问题是:激素治疗是否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系呢?
最近来自芬兰的一项16万人+的研究发现,绝经后女性长期使用全身激素(单用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联合使用)治疗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总体风险增加相关。研究结果刊登在《BMJ》杂志。
该研究由赫尔辛基大学Tomi S Mikkola团队完成。他们使用芬兰国家人口和药物登记数据,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比较了1999~2013年期间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84729例绝经后女性(病例组)和84729例非阿尔茨海默病绝经后女性(对照组)的激素治疗情况。该研究主要回答了以下5个问题: 1.长期激素治疗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吗? 总体而言,绝经后女性全身激素治疗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9~ 17%相关。无论仅使用雌激素片剂(OR=1.09, 95% CI:1.05~1.14)还是雌激素-孕激素复合片剂(OR=1.17, 95% CI:1.13 ~ 1.21)都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但二者之间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与使用的激素种类有关系吗? 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与所用的孕激素种类(醋酸炔诺酮、醋酸甲羟孕酮或其他孕激素)无关,即不同种类的孕激素不会导致更高的疾病风险。 3. 与激素治疗的持续时间有关吗? 研究指出,在60岁之前开始激素治疗的女性中,阿尔兹海默病风险增加与用药超过10年相关;然而,在60岁后开始激素治疗的女性中,仅使用雌二醇或雌激素-孕激素治疗3~ 5年后,已发现风险增加。 为了明确疾病风险的增加是否与初始治疗年龄相关,研究者以5岁划分年龄组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全身激素治疗开始的年龄并不是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的决定性因素。 该研究尚未发现雌二醇阴道用制剂的使用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OR=0.99, 95%CI:0.96~1.01)。 本研究的优势 1 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关于女性绝经后激素治疗与阿尔茨海默病关联的最大规模研究之一。 2 在芬兰,97%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登记在药物报销系统中,通过该系统能够全面获得患者激素治疗相关信息。 3 激素治疗的数据源自于芬兰全国药物登记系统客观记录,而非自我报告(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自我报告数据通常不可靠),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采用国际公认标准。 本研究的局限性 1 没有获取研究对象阿尔茨海默病其他已知相关危险因素数据。 2 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无法判断因果关系。由于阿尔茨海默病在确诊前7至8年可能出现认知障碍的最初迹象,这样的女性有可能寻求激素治疗的帮助,因此不能排除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是其使用激素治疗的原因,而不是后果。 3 该研究未对对照组进行脑磁共振成像或神经学检查,因此对照组可能存在尚未诊断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本期知识点 匹配(matching) 每一个病例选择一个或几个对照,使病例与对照配成对,而对照在某些重要特征(如年龄、性别等)方面应与其相配的病例相同或基本相同。这些特征称之为匹配因素(matching factor)。匹配增加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可较好地控制混杂因素。 病例与对照的比例,一般为1:1,也可1:2,但最好不超过1:4。应注意:被研究的因素不能作为匹配的因素。匹配的因素不应过多,否则容易发生匹配过度(overmatching)。 文献来源 [1] Savolainen-Peltonen H, Rahkola-Soisalo P, Hoti F, etal. Use of post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and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Finland: nationwide case-control study. BMJ. 2019 Mar 6(Published Online). 原文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0842086 [2]王家良 王滨有.临床流行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本期嘉宾 庞海玉 博士,医学统计学,北京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统计与生信平台。 北京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统计与生信平台基于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前沿技术,在院内外开展方法学咨询服务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持。从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多角度开展临床研究,为疾病预防、早期干预、新药和新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证据支持,促进转化医学发展与科研成果转化。 欢迎有兴趣的同道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pumchstat@126.com。 栏目策划 吴志宏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博导、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主任、骨骼畸形的遗传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医工整合联盟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基础学组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