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网承办的《我是科学家》第一期线下活动于7月9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图为“蛟龙”号主任设计师杨波进行主题演讲。(科普中国网 王笑 摄)   中国科协主办的《我是科学家》栏目今天迎来第一讲,中国科学院的声学研究所、蛟龙号潜水器的主任设计师的杨波首次披露了蛟龙号下潜的完整过程。   他介绍,蛟龙号位于09母船的背后,它在下潜之前,由一个非常粗的缆绳把它挂到蛟龙号背上,以便把蛟龙号从甲板上提起来,通过A架的外板摆在海面上去,这已经通过我们大型A吊板放到外侧,潜水器就会进入到大海里面去,这是潜水器即将入海的过程。   右边一艘小艇,是北海号的蛙人小组,在下水之后它会迅速靠近蛟龙号,到了蛟龙号之后,它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蛙人进行一个彻底的脱钩,包括主吊缆,还有龙头缆,把这几个缆绳完全和蛟龙号脱离的时候,蛟龙号内部潜航员进行一个快速水面检查,检测各种设备工作情况。如果设备工作正常,它会和水面进行一个简短的通信,就像标准的潜水器下潜的过程一样,对潜水器进行注水。潜水器入水之后,为了实现母船和潜水器实时高效的通信(母船上都有一个“手机”,柱子就是母船端的手机)。工作人员会把手机放到海水里面去,这样潜水器和母船进行实时高速的通信,母船也能监控潜水器在水下的各种状态。下潜过程中,深度超过30米的话,潜水器就比较平稳了,之后就是完全一片漆黑,此后灯光打开。   值得一提的是,深海之下也不是完全漆黑一片,它偶尔会发现像萤火虫一样的星星点点的灯光,类似于星空,在深海也可以欣赏到科学之美。   载人潜水器下潜时间是12个小时,潜水器完成了相应的下潜作业后会抛弃两块铁块,然后它会返回到水面。跟下潜过程相反,这时候要靠近潜器把钩挂上,然后潜器被母船带回到水面。“潜航员每一次突破了新的下潜记录,我们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庆祝仪式---拍海水仪式,非常有趣,我们也享受其中。”杨波如是说。

蛟龙号设计师首次披露完整下潜过程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