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美文创作实践探索

                                    

                                   原创 姜联合


一、   定向定位科学传播是新媒体时代精准科学普及的方向

 

    新媒体的活跃,使得科普创作的形式更加多样,科普创作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特定内容向特定人群的定向推送以及特定人群对特定内容的主动定制【1】,这样推送的科普将更加精准,细分化的科学传播的形式、适宜的主题内容是定向传播的必然要素:

科普创作不仅在内容上做到定向化,在具体表达形式上,亦根据推送群体适宜表达,最终的结果仍然是找准落点,延展科学精神,传承科学文化【2】。

 

二、科普美文创作的定位及创作要素

 

     本篇概说科普美文,是指融合了中华文化及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自然科学普及短文,创作内容上注重应时应景,表达形式上将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结合,将自然科学知识普及延展进中华文化智慧中,同时与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包括与之匹配创作的绘画、摄影、音乐、诵读等,使科普美文与其表达形式一同成为原创的要素。

     这样的科普美文嫁接到相应的自媒体公众号中,由于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更加接近生活,根据人们生活的不同时间阶段,定向推送传播,文章短、科学知识经过美学创作,更加轻松,使科学普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力使聆听科普美文成为生活习惯。

 

三、   科普美文创作实践案例分析

 

      本篇创作的科普美文嫁接在美文美曲公众号(FM637257)上,主要内容围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界的认识、映像祖国等内容,普及植物科学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将自然生存及环境保护的科学过程与中华文化智慧结合,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匹配原创国画、摄影,通过音乐及主播诵读的形式表达,根据自然生存及环境要素的不同时段,应时应景传播,融合到人们的生活中。

实践探索创作的原创科普美文有; 《盛开牡丹》、《摇曳的草花,生命的装点》、《写给世界环境日:听雨看海解黑洞》、《夏日:听水科学,品水文化》、《致敬红树林》、《高山精灵杜鹃花》、《影像祖国,宽厚温润的一握》《夕阳晚霞,光的选择》等。

     《盛开牡丹》创作推送在每年5月牡丹盛开的时候,与人们观赏牡丹的生活链接,将牡丹的科学知识、文化要素、历史渊源、国画文化、开发应用结合在一起,推送聆听《盛开牡丹》,提升人们观赏牡丹的生活品质。

     《摇曳的草花,生命的装点》推送在4月到5月间,正是各类草花盛开的时候,认识草花,突出特征和记忆,让草花与生命过程和生存智慧结合,推送聆听《摇曳的草花,生命的装点》,改变人们走马观花的赏花过程,普及了知识,增添了乐趣。

     《写给世界环境日:听雨看海解黑洞》推送在每年的6月5日,与世界环境保护日相关,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解读核心内容,推送聆听《写给世界环境日:听雨看海解黑洞》,让人们在世界环境日聆听环境问题,感触深刻。

     《夏日:听水科学,品水文化》推送在每年夏季高温的季节,将水科学过程与水文化的哲学智慧结合在一起,推送聆听《夏日:听水科学,品水文化》,让人们在炎热的夏季了解水科学知识,珍惜水源、保护环境,学习水的文化品性。

      《致敬红树林》推送在每年的8月份,将植物的智慧品性与人类抗击自然灾害结合起来,解读植物的智慧生存特点及对抗击自然灾害的贡献,推送聆听《致敬红树林》,在这个台风暴雨多难的季节,不仅致敬人类,也致敬自然。

      《高山精灵杜鹃花》可以推送在杜鹃集中开放或零星开放的季节里,从植物生存的灵性上普及相关知识及在自然中独有的食物链奇观,推送聆听《高山精灵杜鹃花》,普及独特的植物花卉,引起对自然保护的关注。

       《影像祖国,宽厚温润的一握》将推送在建国70周年之际,用科学普及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文学语言表达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国策、无我为人民服务的祖国映像。推送聆听《影像祖国,宽厚温润的一握》,在建国70周年之际,将国家重视科普、总书记重视科普的过程再次展现。

      《夕阳晚霞,光的选择》推送在秋日落日余晖中,将可见光的散射与古代文人骚客满腔情怀的落日余晖感悟诗篇和现代摄影家群集追逐的梦想相连,将享受夕阳美景与动手散射科学小实验相关,共同形成生活乐趣的一部分。推送聆听《夕阳晚霞,光的选择》,让夕阳余晖散射在科学里、散射在文学里、散射在生活中。

    《叶落知秋,脱落的科学和智慧》推送在秋日遍地落叶的季节,将落叶美景与古文人咏叹结合,将大自然脱落的生理过程和自然生命智慧结合,解读叶落的生理机制,学习自然生命周期的智慧。推送聆听《叶落知秋,脱落的科学和智慧》,享受秋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聆听生命周期智慧

    《森林的风姿,内生的秘密》推送在我国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关于“亚热带森林群落生物多样维持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之际,将森林类型植被造就的美好生活景致、生命中的诗情画意与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树种对生态环境的维护结合,解读了科学家最新发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样性内生机制,领略自然界的博大辩证统一的智慧。

    《植物的神经系统:根系的魅力》推送在冬藏的季节,将陆地上看似封存的冬日与地下根系流动着生命结合,通过解读根系的种类、功能及其根系分泌物强大的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过程,导出我国科学家发现的维持植物进化和多样性的机制。植物神经系统根系的魅力,正是“落叶归根”自然界万物生死相依的传递。

      在科普美文创作的过程中,国画和摄影相伴,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和形式,结合音乐和诵读,形成了科普美文的多元鉴赏(图1、图2)。国画、书法、摄影表现的意象与文字内容匹配(图3)。

 

四、   科普美文创作问题及发展浅议

      科普美文创作仅为探索实践,在创作过程中对主题内容的掌握及与文化的精准融合是创作过程的难点,不仅需要对科学知识综合性的融会贯通,更需要对中华文化智慧的精准理解,这样创作出的科普美文才能够一脉相承,定向推送到生活中,绘画、摄影、诵读、音乐的匹配也应与文字内容融合。

      科普美文的精准定向推送推广更需要自媒体平台的参与,在实践中不断趋向完整。新媒体的精准阅读功能让科普更容易找到特定的读者,公众号和传播模式的变化,还带来了科学传播风格的嬗变【3】,主播的诵读演绎表达亦是定向定时传播的方式。

     通过科普美文创作,让科普美文成为直击人心灵的软科普创作,与科学相关、与艺术相关、与生命相关、与生活相关,使之成为经典,让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关联软着落于生活中,使聆听科普美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力争使原创科普美文经典聆听成为科学传播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沙锦飞. 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创作与创新.  http://www.docin.com/p-1753377161.html,2018-07-02

2姜联合.科普创作的方法和逻辑过程.见: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86-195

3. 贾赫鹏,科学传播,中国做对了什么?我是科学家iScience(公众号),2019-8-22

 





科普美文创作实践探索

图文简介

新媒体科普美文创作中融合科学、文化和艺术,创作中将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结合,将自然科学知识普及延展进中华文化智慧中,,将绘画,摄影,音乐,主播诵读等多种原创艺术形式融合到科学传播中,成为科学传播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