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来自挪威历时30年的研究观察了持续体力活动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冠心病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发现:


减重并不能降低冠心病的死亡风险;基线体重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减重反而增加其死亡风险;持续的体力活动方能显著降低冠心病的死亡风险。


研究人员选取HUNT (Nord-Trøndelag Health Study)研究中参与了1985、1996、2007年三次检查的冠心病患者共3307人,排除BMI <18.5 kg/m2者,随访至2014年,收集研究对象的死亡情况。


根据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正常(BMI 18.5-24.9 kg/m2)、超重(BMI 25.0-29.9 kg/m2)和肥胖(≥30.0 kg/m2)组;


再根据随访期间BMI的变化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下降(< –0.10 kg/m2/y)、体重不变(–0.10-0.09 kg/m2/y)和体重增加(≥ 0.10 kg/m2/y)组。


根据体力活动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缺乏体力活动、低水平体力活动和高水平体力活动组。


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长期体力活动、BMI变化情况与冠心病死亡风险的关系,并调整年龄、吸烟、血压、糖尿病、饮酒和自我报告健康情况等混杂因素。


在30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1493例死亡,其中55%死于心血管疾病。


与BMI维持不变的患者相比:BMI下降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相关(HR: 1.30; 95% CI: 1.12 to 1.50),而BMI增加与全因死亡风险不相关(HR: 0.97; 95% CI: 0.87 to 1.09);分层分析发现,只有在基线体重正常的患者中,BMI下降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相关(HR: 1.38; 95% CI: 1.11 to 1.72),超重和肥胖患者无此相关关系。




与同期缺乏体力活动的冠心病患者相比:维持一定程度的体力活动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其中始终维持低水平体力活动(HR: 0.81; 95% CI: 0.67 to 0.97)和始终维持高水平体力活动(HR: 0.64; 95% CI: 0.50 to 0.83)均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背景资料


肥胖是冠心病明确的致病因素,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制订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推荐冠心病患者应维持正常体重。


既往一些大型Meta发现,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冠心病患者预后较好,体重有波动者预后则较差,研究者们将此现象称为“肥胖悖论”,而心肺功能较好或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冠心病患者并不存在“肥胖悖论”现象。上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以年轻男性居多,并发症少,因此,需在更多具代表性的冠心病患者中开展研究,综合分析体力活动和体重变化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


本期关键词


  反向因果  


反向因果通常指,研究发现因素A与结局B之间存在相关性,则我们认为A(因)导致了B(果)发生;但实际上,有可能是B导致了A的发生。此现象称为“反向因果”。


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做病因推断时,要尤其注意反向因果现象。横断面研究由于研究的因素和结局在同一时点测量,没有时间先后顺序,容易出现反向因果。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由于因素和结局之间有时间先后顺序,不容易出现反向因果。但也应注意因素与结局需间隔一定的时间(依结局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而异),如果间隔时间过短,也难以说明结局的发生是受到了因素的作用。通常做法是排除基线后1年或2年内发生的结局事件,重新分析因素与结局的关系,如果关系仍成立,则能在一定程度排除反向因果问题。



本期嘉宾


张丁丁

博士,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北京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统计与生信平台。


北京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统计与生信平台基于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前沿技术,在院内外开展方法学咨询服务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持。从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多角度开展临床研究,为疾病预防、早期干预、新药和新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证据支持,促进转化医学发展与科研成果转化,欢迎有兴趣的同道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pumchstat@126.com。


栏目策划


吴志宏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博导、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主任、骨骼畸形的遗传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医工整合联盟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基础学组委员。


持续的体力活动而非减重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图文简介

减重并不能降低冠心病的死亡风险;基线体重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减重反而增加其死亡风险;持续的体力活动方能显著降低冠心病的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