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变暖,又到了候鸟从南方飞回北方的季节,大家或许会疑惑候鸟是如何在迁徙途中精准地找到飞行方位和路线,科学家们又是如何研究鸟类迁徙规律及其习性的,接下来就为大家来解读。
想要研究鸟类的导航定位机制,就需要先了解一下科学家是如何研究鸟类迁徙规律及其他习性的,其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便是鸟类环志。《光明日报》介绍,鸟类环志是指将具有特殊标识的材料佩戴或植入鸟类身体对其进行标记,然后将鸟放归自然,通过再捕获、野外观察、无线电跟踪或卫星跟踪等方法,获得鸟类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的科研活动。
了解了研究方法,就来看看鸟类在迁徙中是如何定位、导航的。鸟类导航定向机制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观点,一类是以陆地标志说和天体导航说为主的视觉定向假说;另一类是包括地磁定向说在内的非视觉定向假说。据《科技日报》报道,陆地标志说认为,鸟类依靠迁徙途经的地形和景观,如山脉、海岸、河流、森林和荒漠等为标记,以其特别发达的“视觉分析器”,视地形的凹凸特征来选择飞行方向,完成定向迁徙。天体导航说是科学家发现,欧洲苇莺、白喉雀等鸟类能根据夜空中星宿的位置定向,还有些候鸟则是白天以太阳、夜晚以星宿位置来导航的。
而对于地磁定向说,《科技日报》介绍,鸟类通过感知地理北极与磁北极偏角来确定经度。信鸽就存在地磁场定向机制,它们即使在看不到星象的阴天也能正常返巢,但当给信鸽的头上加上一块具有特定极性的人工磁铁后,它就不能按照正确的方向飞行了。
虽然到目前为止,鸟类定位和导航的原因仍没有统一的科学的解释,但是科学家们仍在继续努力,相信终有一天,这些令人困惑的谜团都会被解开。(李蒙蒙)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学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马润林进行科学性把关。
马润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基因组学、人类与动物遗传学、人类与动物分子遗传、人类与动物发育生物学、动物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等。